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這回要撐戴耀廷

戴耀廷出席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舉辦的「港澳中、各民族及台灣自由人權論壇」,提到:中國各民族的反共、反專制運動不用花太多時間就會成功,屆時香港人民應思考獨立建國,還是組織聯邦政府。港共及左報為此連日狙擊,港澳辦新近更表態支持港共依法規管「港獨」分子與外部分裂勢力的勾連活動,將戴打成「港獨」分子,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則成為「台獨」組織。

戴耀廷當然不是「港獨」分子,他沒有這種膽量,「本人並不贊同香港獨立,也不會推動『民主自決』的公投,因為在現階段條件並不存在」(30-03-2018 面書留言) 可以為證。

至於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的立場,根據維基百科,「以愛台護台守護台灣為志業,宣揚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理念,加強青年反共教育,揭發中共邪惡本質,喚起全民反共意識,協助台灣人認清中共真相,團結一切反對專制人士,促進台灣人免於恐懼的生活自由」,極其量是反共,非反中。2010年,救國團呼籲中共釋放劉曉波。2011年,聲援中國藝術家與維權人士艾未未。大中華主義、「我是中國人」揮之不去,救國團何來是外部分裂勢力?是搞「台獨」?

中共及其傀儡一味誣陷,實際是要製造寒蟬效應,進一步剝奪香港人的言論自由。

有關獨立建國、華夏邦聯的主張,早在三、四年前,已由陳雲《香港城邦論》、學苑《香港民族論》提出,並不新鮮。何解那時沒有鋪天蓋地的指罵,今天卻容不下一個戴耀廷拾人牙慧?現在不准戴耀廷講,他朝就是你和我,言論空間不是變相在收窄嗎?

譚耀宗「水鬼升城隍」,當上全國人大常委後,一句「叫『結束一黨專政』或違憲、不符參選立會資格」,就令一眾反對派畏縮推搪,不敢再在鏡頭前大叫「結束一黨專政」了。刻下連提提「港獨」、「建國」、「中國會走向民主」等字句都被上綱上線,聲援戴耀廷,非真的支持戴本人、認同其理念 (如「愛與和平」),而是表態捍衛我們僅餘的言論自由!

坦白說,港人大多不贊成香港獨立。勉強揭櫫,不過為了跟專制獨裁的中共區隔開,好讓香港原有的制度、價值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免遭污染。李筱峰教授談「台獨」,指出:中國大陸如果有民主自由,「台獨」是沒必要的。香港何嘗不是如此?中共不懂反躬自省,一味用強制手段壓迫、禁止,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令問題惡化。夏禹父親鯀對洪水一味堵塞,結果令水患越來越嚴重,不是很明白的教訓麼?

既然「港獨」帽子擺脫不掉,筆者希望戴教授大膽些,多講「獨立」、「建國」、「邦聯」一類說話。不只戴教授講,「香港眾志」一眾朋友要講,反對派及其支持者要講,每一個有良知的香港人都要講。唯有這樣,中共及其傀儡之奸計才不會得逞!

巴度苗《1936 年香港防衛計劃》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次年,日本藉「一二八事變」迫使上海非軍事化。歐洲方面,法西斯意大利 1935 入侵非洲阿比西尼亞。納粹德國再度武裝,1936 年派兵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戰雲密佈,令英國有點手足無措。

因應新形勢,駐港陸軍司令 (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Hong Kong) 巴度苗 (Arthur Bartholomew) 擬定《1936 年香港防衛計劃》(Hong Kong Defence Scheme, 1936。以下簡稱《防衛計劃》)。《防衛計劃》以日本為唯一假想敵,提出:防守九龍半島,阻止日軍炮擊維港兩岸直至主力艦隊抵達,從而保護香港海軍基地、英國貿易和聲譽。當時香港有正規軍 4 營、防衛軍 1 營 (1 個營大約 300 - 800 人),預計增援抵達時間為開戰後第 54 日。

《防衛計劃》估計日軍會派出 2 個師 (1 個師大約 10,000 - 25,000 人) 進攻香港。巴度苗更預期香港將遭到戰列艦以下各級軍艦、艦載機,以及陸軍轟炸機的持續轟炸和炮擊。至於日軍進攻路線,《防衛計劃》指日軍從新界或邊界逐步推進,或於炸毀港島沿岸防禦工事後,在濃煙或煙幕掩護下上岸。

為了保護維港,《防衛計劃》建議把整個港島的海岸線視作重點防守區域。九龍新界方面,「九龍山脊」有「永久混凝土工事」保護,守軍在更前方的地區開始拖慢敵人行軍速度,以少數部隊伏擊日軍,並保留大隊預備隊。

巴度苗將 4 營正規軍及 1 營防衛軍依托在醉酒灣防線,分為大陸旅 (Mainland Brigade) 和港島部隊 (Island Command)。大陸旅由 3 營正規軍、負責守備機槍堡的防衛軍組成,約 4,000 人。另外,大部份機動炮兵撥給大陸旅。港島部隊由 1 營正規軍、負責防守海岸線機槍堡的防衛軍組成。

《防衛計劃》對大陸旅的任務作出規定:

(1) 盡量阻止日軍登陸或由邊界進入,並利用新界至九龍的峽谷拖延敵人,期間必須以「卓越的戰術指導」避免部隊過早損耗;

(2) 日軍進入「內防線」的醉酒灣防線時,必須準備「戰至最後」。所有在大陸的部隊皆會為「九龍山脊」各隘口 (飛鵝山峽、大老坳、慈雲山峽、沙田坳、荔枝角峽、金山峽) 戰至最後「一人一彈」。

用 4 營正規軍敵 2 個師,等於以卵擊石。巴度苗還要求守軍戰至最後,未免太不近人情。

事實上,巴度苗也發現《防衛計劃》不易執行,1938 年 4 月卸任前,他曾向陸軍部表示,必須將駐港守軍數量增至 8 營,加上 5 個中隊的空軍,才可順利守住香港。否則,現有部隊數目根本難以抵抗日軍「有組織的進攻」。

奈何德國日益坐大 (重建海軍,同時與意大利結盟),倫敦始終未有回應巴度苗的訴求。

《防衛計劃》脫胎自《遠東戰爭備忘錄》,採取「全軍覆沒式」的背水一戰策略,藉此保持英國聲望。

香港守軍短缺,且欠足夠土地興建大型機場供英軍派駐戰機,參謀長委員會卒之在 1938 年 7 月放棄巴度苗《防衛計劃》,守軍只需「保住港島」及「阻止日軍使用海港」。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 邱逸、葉德平、劉嘉雯,《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寇準罷相 (上)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年少時豪邁有英氣,通《春秋》三傳,十九歲中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

寇準在官場步步高陞。有一次,寇準在殿內奏事,激怒太宗。太宗想離開,寇準竟拉著太宗的衣衫,迫令坐下,直至太宗對有關事項下決定為止。這件事令太宗對寇準留下深刻印象,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 (公元 991 年) 春天,發生大旱,太宗召近臣問時政得失,群臣多以為是天數所致,獨寇準不以為然,說:「《洪範》天人之際,應若影響,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太宗聽了十分生氣,馬上起駕回宮。沒多久,他召寇準詢問刑罰不公的情況,寇準回答:「祖吉和王淮都犯法受賄。祖吉受賄較少遭殺頭,王淮因身份特殊 - 參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錢財千萬,僅受杖刑,還可官復原職,何來公平?」太宗事後嚴厲斥責王沔,並知寇準是一值得信用的人才,寇準官拜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可惜寇準與知樞密院事張遜不咬弦,二人多次在太宗面前互相爭拗,太宗把心一橫,貶謫張遜,將寇準外調青州。

太宗畢竟愛才,反覆問身邊左右:「寇準在青州樂乎?」左右揣測聖上有意重新召用寇準,遂對曰:「陛下思準不少忘,聞準日縱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太宗未幾用寇準為參知政事,寇準得以重返中央權力核心。

時值太宗受立儲之事困擾,問寇準:「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準初時不敢亂說話:「陛下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中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擇所以副天下望者。」直到太宗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寇準方吐露心聲:「知子莫若父,聖慮既以為可,願即決定。」真宗能夠即皇帝位,寇準功勞很大。

真宗對寇準非常信任,「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適逢契丹大舉南侵,畢士安「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臣所不如」、「準忘身殉國,秉道嫉邪,故不為流俗所喜。今中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而北戎跳梁,為邊境患,若準者正宜用」,卒之使真宗以寇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即正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

王欽若、陳堯叟力勸真宗遷都以避鋒頭,寇準力排眾議,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支持真宗親征,赴澶州前線。真宗「盡以軍事委準,準承制專決,號令明肅,士卒喜悅」。

真宗派曹利用到遼營議和,在給予多少歲幣一節,真宗說:「百萬以下皆可許也。」寇準卻叮囑利用:「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果然用三十萬締結「澶淵之盟」,河北罷兵,宋無需承受沉重經濟負擔便可和遼國修好,此乃寇準又一大貢獻。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澶淵之盟 (餘論)

汴京 (今河南開封) 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周圍無險可守,被稱為「四戰之地」。

錢穆說:

北宋防遼,常開塘濼植榆柳以限馬足。 (《國史大綱》下冊)

只獎勵民間種水田,多開管道,於渠旁多植榆楊。萬一打仗,可以做障礙,稍稍抵禦遼人之大隊騎兵。(《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充分反映汴京面對契丹鐵騎南下時之困窘。

他又說:

大河北岸的敵騎,長驅南下,更沒有天然的屏障,三四天即到黃河邊上,而開封則是豁露在黃河南岸的一個平坦而低窪的所在,所以一到真宗時,邊事偶一緊張,便發生根本動搖。(《國史大綱》下冊)

遼軍能迅速攻至黃河北岸的澶州 (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安全,跟汴京本身地理位置不佳有極大關係。

宋太祖在生時,曾主張遷都洛陽,理由是:洛陽有山河之險可以憑藉。事後回望,太祖當日的想法,何嘗有錯?宋太宗過分著重汴京的經濟效能 (所謂「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未有考慮其不利維持國防安全,卒之為真宗帶來麻煩,遼軍如入無人之境。

寇準堅持真宗親征,在「偃武修文」施行了一段時間下,其實有點兒冒險。錢穆因此謂「然而到底是一個孤注一擲的險計」。《宋史紀事本末》有以下一段記載:

以王旦為東京留守。初,帝親征,以雍王元份留守,旦等皆扈從。至是,元份以暴疾聞,命旦馳還代之。旦曰:「願宣寇準,臣有所陳。」準至,旦奏曰:「十日不捷,何以處之?」帝默然良久,曰:「立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嚴,人無知者。

如果御駕親征十拿九穩,王旦就不會有「十日不捷,何以處之?」的憂慮,真宗亦不會認真答「立太子」。真宗實際是豁出去,將性命置之度外。由此也看出他對寇準非常信任。

黃仁宇說:

「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觀乎宋遼俱推崇華夏文化,遼人取不到壓倒性優勢而宋軍不致遇戰即潰,黃氏所言甚是。

「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一百二十年不交兵。遼邊地發生饑荒,宋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駕崩,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有指真宗在宋軍士氣高漲時「以布帛換和平」是非理性、委曲求全、示弱,實情是:

(1) 給遼歲幣不及用兵開支百分之一,而且歲幣往往經邊界貿易重歸宋朝之手,宋朝甚至一年淨賺數千萬以上;

(2) 談判時,曹利用多次拒絕契丹要求,重申不交還關南之地 (瀛、莫二州);

用經濟實力消弭軍事兵爭,以經濟優勢彌補軍事上的不足,更似是真相。

「澶淵之盟」的後遺症是:河北、京師武備皆廢,武臣遭排擠,軍事力量大削,宋朝成為一吹即倒的紙老虎。(「以經濟優勢彌補軍事上的不足」可以,但決不能發展至解消軍事國防 / 置軍事國防於不顧。唐玄宗開元盛世夠繁榮吧!中央軍事力量薄弱,終於給安祿山、史思明機會造反。以香港為例。麥理浩十年建設令香港經濟起飛,大幅超越中共。可是,皇家義勇軍解散,令日益富強的中共無所顧忌,對主權移交後的香港加緊干預、操縱)。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脫脫等,《遼史》。

3. 錢穆,《國史大綱》下冊。

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5.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澶淵之盟 (下)

宋真宗赴澶州前線,李繼隆等建議:「澶州北城,門巷湫隘 (低窪狹小),且於南城駐蹕 (暫時停留)。」寇準不以為然,堅持請求真宗幸北城,他的理由是:「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

大將高瓊支持寇準,馮拯在旁呵責,瓊怒曰:「君以文章致位兩府,今敵騎充斥如此,猶責瓊無禮,君何不賦一詩退敵邪?」

宋朝軍事積弱全因太宗重文輕武,高瓊以武將身份怒斥進士出身的馮拯,此反映武人對重文輕武的後遺症深感不滿。

高瓊迫真宗前行,至浮橋,真宗想停留,高瓊不許,曰:「何不亟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真宗卒之抵澶州北城,全副儀仗登上城樓,「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適逢遼國蘭陵郡王、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遭射殺,遼軍士氣受挫,彼竭我盈,這對宋朝議和極為有利。

曹利用自天雄赴遼軍中,獲遼聖宗友善款待 (見其太后與宰相韓德昌同處一車,群臣與其主重行別坐,禮容甚簡。以版橫車軛,上設食器,坐利用車下,饋之食)。聖宗派左飛龍使韓杞手持國書跟隨利用到澶州,國書再次以歸還關南 (瓦橋關以南) 故地為雙方結盟的前提。

真宗問大臣們意見:「吾固慮此,今果然,將奈何?」大臣們回答:「關南久屬朝廷,不可擬議,或歲給金帛,助其軍資,以固歡盟。惟陛下裁度。」簡單講,不交出關南之地,但每年可給予遼金帛。真宗於是作出決定:「朕守祖宗基業,不敢失墜。所言歸地,事極無名,必若邀求,朕當決戰耳!實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倘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朝廷之體,固亦無傷」,賜韓杞襲衣、金帶、鞍馬、器幣,安排他與利用即日往遼營回覆。

陳邦瞻有更詳細的記載: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時準不欲賂以貨財,且欲邀其稱臣及獻幽、薊之地,因畫策以進曰:「如此則可保百年無事。不然,數十年後,戎且生心矣。」帝曰:「數十年後,當有扞禦之者。吾不忍生靈重困,姑聽其和可也。」準尚未許,會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乃許其成。復遣曹利用如契丹軍議歲幣,帝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準聞之,召利用至幄,謂曰:「雖有敕旨,汝所許過三十萬,吾斬汝矣。」

曹利用與韓杞至遼營,蕭太后對利用說:「晉畀我關南,周世宗取之,今宜見還也。」利用答:「晉、周事,我朝不知。若歲求金帛以佐軍,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請,我不敢以聞。」政事舍人高正始突然上前,大聲說:「今茲引眾而來,本謀關南地,若不遂所圖,則本國負愧多矣。」利用再答:「稟命專對,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

遼聖宗及蕭太后聞之,感到無可奈何,表示「欲歲取金幣」,利用遂答應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

另外,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宋遼互約為兄弟之國,史稱「澶淵之盟」(因澶州又名澶淵)。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澶淵之盟 (中)

遼軍雖無法攻克瀛州,但蕭撻凜、蕭觀音奴領兵攻祁州,宋軍士卒大多投降。遼聖宗厚賞蕭觀音奴,並給投降士兵分發大量錢財。

王繼忠得真宗手詔,回奏說:「遼已領兵攻圍瀛州,蓋關南乃其舊疆,恐難固守,乞早遣使議和好。」真宗閱覽其奏,對大臣們說:「瀛州素有備,非所憂也。欲先遺使,固亦無損。」同意先派使者。神勇軍士李斌獲招募持信箭赴遼軍軍營,樞密院則選擇可以出使遼國的人。王繼英推薦殿直曹利用,真宗乃授他閤門祗候,假崇儀副使,「奉遼主書以往,又賜繼忠手詔」。

媾和暗地裡進行,表面的敵對大戲始終要繼續上演,真宗於是以雍王趙元份為東京留守,準備御駕親征。

十一月,北面部署奏:「契丹自瀛州退去,其眾猶二十萬。偵得其謀欲乘虛抵貝、冀、天雄軍。」真宗下令各路兵馬及澶州守軍前往支援天雄軍 (河北地區設置的節度使)。

王嶼當時知冀州,見「自遼師南下,河朔皆城守」,常有破敵之志,每天檢閱守城士兵,又把士兵中較強壯的挑選出來,予以訓練,務求做到「寇若至,必可邀擊,願勿以一郡為憂」。果然,遼遊騎兵臨城下,王嶼輕易將其擊走,獲真宗嘉獎。

真宗以李繼隆、葛霸、孫全照、張旻、石保吉、王隱、秦翰等援助天雄軍。秦翰督促士兵把城池周圍的護城河挖好,用來阻擋遼人騎兵。工程甫畢,遼軍大舉前來,秦翰七十餘天未有卸下甲胄。

曹利用至天雄軍,孫全照懷疑契丹缺乏誠意和談,勸王欽若 (王力主真宗遷金陵不果,被寇準推薦出任天雄軍節度使,兼都部署、提舉河北轉運使) 留之。遼軍屢次攻城失利,再命令王繼忠求議和。真宗賜繼忠手詔,云已派出曹利用,且要求遼國安排使者抵天雄軍把曹接走。

真宗不久到韋城縣 (位於河南),「詔知滑州張秉、齊州馬應昌、濮州張晟往來 (黃) 河上,部丁夫鑿冰,以防敵騎之渡 (當河水結冰,騎兵即如履平地,長驅直入)」。

天雄軍方面,遼軍襲來的消息,令全城人心惶惶。王欽若與諸將商議誰負責把守哪個城門,孫全照自翊是將門之後,謂「諸將自擇便利處所,不肯當者,全照請當之」。諸將不肯守北門,全照遂一夫當關。欽若想守南門,全照以為不可:「參政主帥,號令所出,謀畫所決,南北相距二十里。請覆待報,必失機會,不如居中央府署,保固腹心,處分四面。」欽若同意。

孫全照設下弩兵,大開北門,放下吊橋,以俟遼軍到來。遼軍攻東門不得,轉攻南門,設伏於狄相廟,南攻德清軍。王欽若知道這一情況,派遣將領率精兵追擊,豈料途中遇上伏兵,後路遭截斷,天雄兵進退維谷。全照率自己麾下部隊出南門與遼軍力戰 (全照請於欽若曰:「若亡此兵,是亡天雄也。北門不足守,全照請救之。」),「殺傷遼伏兵甚眾」,天雄兵十分之三、四幸免於難。

遼軍在蕭巴雅爾、蕭觀音奴帶領下,攻破德清軍,直接進抵澶州,兵分三面展開包圍。

統軍使蕭撻凜自恃驍勇,僅帶了一小部份騎兵視察地形,卒之為威虎軍頭張瓖所乘,床子弩一發,蕭撻凜額頭受重創,應聲倒地,未幾去世。蕭撻凜是遼軍中的主戰派,他死後,蕭太后慟哭,輟朝五日,前線戰事亦漸平息,遼軍士氣受挫,議和呼聲高漲 (撻凜通天文,屢著戰功,首倡南侵之謀,至是死,軍中奪氣,滋欲議和矣)。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亞文革」風暴

習近平吃過文革的苦頭,其父親習仲勳曾被打成反黨集團,這是外界以為他上場會走開明路線的原因。今天回望,習不但沒有嘗試開明的意圖,而且比鄧、江、胡三朝更加專制。

最近解放軍內部被揭發要求基層官兵學習《習主席語錄》,紅書皮、燙金領袖頭像,根本就是「毛語錄」的廿一世紀版。另外,浙江工業大學自去年十九大後亦有印發紅色封面的《我最喜愛的習近平語錄》。加上修憲等推翻鄧小平生前訂下規矩的舉措,習想效法毛澤東的野心昭然若揭。

有學者 (如練乙錚、王丹、程翔) 把現在中國的狀態稱為「亞文革」狀態。所謂「亞文革」,即疑似文革,官方雖無打出文革旗號,卻有類似文革的政治整肅手段和做法,宣揚類似文革的觀念。

官媒《人民日報》日前發表社論<國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領路人>,將習近平形容為掌舵者、領路人,使人聯想起 1964 年著名紅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以及《東方紅》其中兩句「毛主席,愛人民,他是我們的帶路人」。這正是中國處於「亞文革」一例證。

開明落空,極左當道,知識分子感受深,知道勢色不對,李沉簡、張旭東、鄂維南等集體辭職,或許與此有關。

李沉簡是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常務副院長,張旭東是通識副院長,鄂維南是元培學院院長。李辭職前在網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挺直脊樑拒做犬儒>的文章,其中提到:

「Freedom is never free。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骨氣的人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北大之所以成為中國神聖的殿堂,不僅因為她有思想,更因為她有為了理念不惜付出一切的師生」

「不僅民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好死不如賴活著』之類犬儒的生活教條深入人心,高級知識分子裡的無恥之徒絲毫不比普羅大眾少......這樣的犬儒和無恥何以盛行?除了人性中固有的懦弱和卑微,社會幾千年來對敢言者的持續絞殺當屬首要原因......在這種千年嚴酷的條件下,人們甚至被剝奪了保持沉默的權利,而被強迫加入諂媚奉承的大合唱。」

「我們即使做不到振臂一呼,以筆為旗與懦弱卑微做不妥協的抗爭,也至少做到不出賣人的起碼尊嚴和思想獨立。北大人、元培人當共勉。」

「戊戌雙甲子,諸君拒做犬儒,北大一二〇,師生挺直脊梁。」

文章不久被刪。按上文下理推斷,他們可能反對修憲、不願違背良心講「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習近平連任是應該的」,因而受到壓力,遂刊文明志,憤然辭職。

言論自由,意見多元,在西方猶如空氣般自然,竟於中國得不到保障,真諷刺!

上世紀六十年代,獲米字旗護蔭,香港尚可避過文革的毒焰,人民安居樂業。五十年後,英人遠去,緩衝消失,代之以媚共舐共的傀儡政府,一旦大禍臨頭,港人只怕無力招架。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英國放棄香港?

一次大戰英國雖戰勝德國,但本身已元氣大傷。1919 年杰利科元帥 (Admiral of the Fleet John Jellicoe) 建議英、澳、紐三國斥資成立聯合艦隊,長駐亞洲,因財政問題被否決。二十年代財政部提出「十年規定」(Ten Years Rule),把軍事開支增長凍結至 1932 年。財政困窘是戰後英國承受的後遺症,其因此難以兼顧遠東殖民地,包括香港。

不過,如我們過去所講,英國很早已視日本為假想敵,尤其是海軍部。這從 1925 年凱思上將 (Admiral Roger Keyes) 對邱吉爾說的一番話可以反映:

「正如它 (日本) 把中國趕出韓國、俄國趕出滿洲、德國趕出青島一樣,它將會把所有歐洲人逐出中國和亞洲,除非我們竭力抵抗,以絕其望」

凱思上將是海軍副總參謀長,1901 年參與過「新界六日戰」。

海軍部又積極研究如何對抗日本,撰寫《遠東戰爭備忘錄》,並以此為由,向倫敦政府要求更多撥款。

《華盛頓條約》限制英國軍艦數量與噸位,第 19 條更明確規定:「包括香港等所有在東經 110 度以東的英屬島嶼,除澳紐、加拿大的屬島外,其海防設施與海軍基地均要維持原狀,不得新建、增加,只可維修或替換已破舊的武備。」海軍部卻另闢蹊徑,安排中國艦隊 (China Station) 駐守東亞和東南亞。中國艦隊在數量上容或較日本聯合艦隊遜色,但仍收一定阻嚇作用,變相保護著香港。

反而陸軍部態度相對消極,認為香港只能依靠日本協助防守,如與日本開戰即要放棄香港。司徒拔的報告甚至令陸軍部為駐港守軍設定主要目標,僅「阻止敵軍使用海港」。

幸好英國海外及本土防務委員會 (Overseas and Home Defence Committee) 1927 年 5 月提交《武裝海港次序》報告,強調香港「在保護英國在華利益」和「在遠東戰爭各階段作戰中」至關重要,主張尋找「不違反條約精神的情況下重新鋪設並更新香港武裝」之法。終於,港府 1930 年成立皇家空軍基地,海防炮台 (9.2 吋炮) 的炮架亦獲得更新,射程增至約 26,700 米。

英國參謀長委員會 (Chiefs of Staff Committee) 屬下的聯合計劃小組 (Joint Planning Sub-Committee) 不久建議,日軍一旦入侵香港,守軍必須:

(1) 獨自戰鬥 45 至 55 日;

(2) 除了防守港島,還要利用「九龍山脊」阻止日軍佔領九龍半島 (日軍佔領九龍,可據山脊為制高點控制維港,並炮擊港島北岸海軍船塢和太古船塢),在山脊建築一條擁有「大量鐵絲網和固定機槍陣地」的防線 (即日後的「醉酒灣防線」)。

海軍部也考慮調派炮艦長駐香港,增設水雷、魚雷艇、設置防潛網和反潛電纜等設施。

可惜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日益坐大,英國本土自顧不暇,無法充實香港防務,以上建議未有全部實行。

1932 年初,英國派出六門 3 吋 (76.2 毫米) 高射炮到港、增加 9.2 吋 (234 毫米) 和 6 吋 (152 毫米) 海岸炮的彈藥儲備與駐軍員額,且將駐上海的一營英軍撤回香港,令駐軍增至四營。1934 年底,「醉酒灣防線」開始興建,英國計劃於《華盛頓條約》失效 (1922 至 1936 年) 後,在赤柱、西貢、將軍澳等地興建新炮台。1936 年底,陸軍部要求倫敦政府增加各殖民地防禦工事撥款,香港駐軍增至警戒兵員配備 (Higher Colonial Establishment)。

英國放棄香港?至少到 1936 年為止,不是這麼一回事!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澶淵之盟 (上)

景德元年 (公元 1004 年) 九月,遼聖宗與蕭太后大舉南下,以統軍使蘭陵郡王蕭撻凜、奚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魏能、石普率兵抵禦,取得勝利。遼軍轉攻北平寨,為田敏所拒。向東逼近保州,攻城不克。蕭撻凜未幾攻遂城,擒守將王先知。接著,遼軍合圍定州。王超等列陣於唐河,按兵不出戰,致使遼軍聲勢熾烈。

遼軍深入中原,全國震駭,真宗召群臣問應對方略。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密請真宗遷都金陵。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四川人,請真宗遷都成都 (王、陳俱借國難謀取一己私利,非忠臣)。真宗問寇準意見,寇準說:「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斬也!今天子神武,將帥和協,若車駕親征,敵自當遁去。不然,則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眾,勞逸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欲委棄宗社,遠之楚、蜀邪?」反對遷都,力主真宗親征。真宗最後採納寇準建議。

在「望都之戰」被俘的王繼忠,經常於遼國倡議宋遼和好。適逢蕭太后有厭戰之意,雖大舉深入,但亦接受繼忠所講。於是,派遣四名小軍官,手持信箭,以王繼忠的名義見莫州部署石普,同時將一封密奏交給石普,請他直接送往汴京。真宗看畢密奏 (密奏:「臣嘗念昔歲面辭,親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為事。況北朝欽聞聖德,願修舊好,必冀睿慈,俯從愚瞽!」),異常歡喜。然而,沒多久,他就疑心:「此奏雖至,要未可信。」畢士安解釋:「契丹兵鋒屢挫,恥於自退,故因繼忠以請,諒亦非妄。」真宗未能釋疑:「卿等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無成請盟,然得請之後,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遺之貨財,斯可也。所慮者,關南之地曾屬彼方,以是為辭,則必須絕議,朕當治兵誓眾,躬行討擊耳。」

真宗認為,用財貨換和平無問題。可是,若遼要取回「關南之地」(瀛、莫二州,周世宗北征時取得),此乃萬萬不可,寧願「治兵誓眾,躬行討擊」。

繼忠希望真宗派使者北上,真宗沒有答允。

和談未成,劍拔弩張,在所難免。真宗對周瑩、杜彥鈞、綦政敏、葛霸、王隱、孫全照委以重任,其中全照言:「若契丹南逼魏城,但得騎兵千百,必能設奇取勝。」真宗欣賞他忠義果敢,囑咐周瑩:「若全照欲擊敵,即分兵給之。」

真宗又下令讓河北南部民眾躲入城寨,以避開遼軍侵擾。

遼軍進攻草城川,高繼勳領兵前來救援。他對賈宗說:「敵眾而陣不整,將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設伏山下,戰合,必南去,爾起乘之,當大潰。」雙方交戰,遼軍趕到寒光嶺,宋軍伏兵大起,遼軍果然潰敗,「自相蹂躪者萬餘人,獲馬牛橐駝甚眾」。

十月,韓守英、張志上報,稱宋軍在朔州大破遼軍,殺戮甚眾。

遼軍不分晝夜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領州城內的士兵及壯丁,夥同貝、冀巡檢史普的部隊一起負隅頑抗,「逾十數日,多所殺傷」。蕭太后親自擊鼓振奮士氣,遼軍猛烈急攻,瀛洲城牆被箭射得像刺蝟般,遼軍陣亡三萬餘人,傷者比死者多出一倍,卻始終無法攻克瀛州,全軍撤退。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妓女

林鄭接受英國媒體《金融時報》訪問,說:「你可能說我『擦鞋』(拍馬屁),但我必須說,我覺得習主席言行越來越有魅力,越來越令人敬仰。」雖及不上「全美電視台」記者張慧君「當我摸着習主席的手時,有種過電的感覺,不可描述」那麼露骨銷魂,但擠眉弄眼、大送秋波,二人竟出奇地相似。

早在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提出「中環西環行埋一齊幾好」,林鄭已經沒有 say no,含羞答答地默許。有過一次初夜經驗,現在彷彿更加大膽,將來或有更媚共奶共的言論,亦未可知。

林鄭猶如共產黨的「黨雞」。主人要她來統戰香港的反對派,她焉能不乖乖服從?所謂「大和解」是假的,實際是替中共開綠燈表示願意收編民主黨入建制陣營。民主黨「老鬼」沒理由對共黨陰謀一無所知,偏偏資深黨員李華明欣然接受林鄭 3 萬元捐款,並為此高唱一曲《笑看風雲》。民主黨要麼是「很傻很天真」,真心以為敵人能夠做朋友;要麼是向來扮反對,心底裡早有意成為建制派一分子。

當建制派無問題,坦白承認就是,胡志偉卻說,「大和解」是林鄭個人意思,「唔會因為有 (林鄭) 3 萬元捐款後,就改變我哋對佢任何睇法」。如果當初不想和解,為何要讓林鄭出席貴黨黨慶?為何接受其捐款?真金白銀收了,轉個頭大大聲聲重申自己依舊反對政府,這不正是「又要做妓女又要攞貞節牌坊」嗎?

一個是中共的妓女,一個是港共的妓女,誰也不比誰高尚。香港人受一面倒親共的政府管治固然可悲,連反對力量都無法信靠,不再自我充權,就只有坐以待斃,死路一條!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望都之戰

「灜州之戰」後,獲勝的遼軍乘機劫掠淄州、齊州 (今山東一帶)。遼兵退去,真宗派貝、冀行營副部署王榮率五千騎兵小心追隨,伺機突襲。王榮膽怯,數日不敢行,待遼軍渡過黃河才出發。當時遼軍僅數千騎兵,且處於泥濘地帶,王榮「不欲見敵」,終於縱容遼軍在黃河南岸大肆掠奪。

范廷召等在遼軍北返途中展開追擊,至莫州以東三十里,大破之,斬首萬餘級,之前被俘虜的數千老幼百姓獲救,大量鞍馬兵仗被宋軍奪回。真宗知悉,特別作了一首《喜捷詩》,群臣稱賀,范廷召及一眾將領獲賞賜封官。

咸平四年 (公元 1001 年) 七月,契丹再度進犯。真宗以王顯為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為副都部署,負責防禦工作。十月,遼先頭部隊在梁王耶律隆慶率領下南侵,遼軍抵達長城口,遇雨,無法使用弓箭,張斌率領部隊發動攻擊,遼軍大敗,死傷甚眾。可惜張斌兵力不足,遼軍迅速調整並作出反擊,張斌無奈撤退。

十一月,契丹派出由鐵林相公統率的鐵林軍正面衝擊宋軍,宋軍戰略得宜,殺死鐵林相公及其麾下將領十五人之餘,「戮二萬餘人」,「奪甲馬、兵械益眾」。遼軍無心戀戰,被迫班師。

咸平六年 (公元 1003 年) 四月,遼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領兵進攻定州,王超出動步兵一千五百人跟遼軍戰於望都縣,殺戮甚眾。王繼忠與耶律奴瓜等在康邨決戰,從白天打到晚上,遼軍聲勢稍減。翌日清晨,遼軍傾巢而出攻宋軍東側,成功焚絕宋軍糧道。王繼忠率麾下將士躍馬馳赴東側救援,被遼軍認出,予以重重包圍。繼忠拼死一戰,將士們皆受重創,他且戰且行,沿西山而北,至白城,筋疲力盡,為耶律奴瓜所擒。王超誤以為繼忠戰死,領兵返回定州,遺使把有關消息上報朝廷。

五月,遼軍撤出宋境。

真宗聞繼忠死訊,詔贈大同軍節度使兼侍中,其三子蔭官。他又「錄望都戰歿將士子孫」。

繼忠被俘,於炭山見遼聖宗及蕭太后,蕭太后知道繼忠有才華,授戶部使,兼賜妻室。繼忠大難不死,反得明主重用,情緒激昂,答應竭力為遼國盡忠。他後來有助促成宋遼和議,締結「澶淵之盟」。

「望都之戰」失利,真宗發現「此戰頗聞有臨陣公然不護主帥,引眾先遁者」,對涉事將領嚴懲。

他又授諸將方略:

「令鎮、定、高陽三路兵悉會定州,夾唐河為大陣,量寇遠近,出軍樹柵,寇來,堅守勿逐,俟信宿寇疲,則鳴鼓挑戰,勿離隊伍,貴持重,而敵騎無以馳突也。又分兵出三路,以六千騎屯威虜軍,魏能、白守素、張銳領之;五千騎屯保州,楊延朗、張延禧、李懷岊領之;五千騎屯北平寨,田敏、張凝、石延福領之,以當賊鋒。始至,勿與鬥,待其氣衰,背城挑戰,使其奔命不暇。若契丹南越保州與大軍遇,則令威虜之師與延朗會,使其腹背受敵,乘便掩殺。若契丹不攻定州,縱軼南侵,則復會北平田敏合勢入北界,邀其輜重,令雄、霸、破虜已來互為應援。又命孫全照、王德鈞、裴自榮領兵八千屯寧邊軍,李重貴、趙守倫、張繼旻領兵五千屯邢州,扼東西路,敵將遁,則令定州大軍與三路騎兵會擊之。」

兼起用主戰的寇準為相:

「景德元年 (公元 1004 年) 八月,以畢士安、寇準同平章事。初,士安既拜參知政事,入謝,帝曰:『未也,行且相卿。』因問:『誰可與卿同進者?』對曰:『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臣所不如。』帝曰:『聞其好剛使氣。』對曰:『準忘身殉國,秉道嫉邪,故不為流俗所喜。今中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而北戎跳梁,為邊境患,若準者正宜用。』帝曰:『然。』故有是命。」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畢沅,《續資治通鑑》。

3.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退休

李嘉誠退休,傳媒集中回顧其傳奇發跡史,卻鮮有探討誠哥選擇這個時候退休的原因。

李嘉誠八十年代曾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跟鄧小平先後兩次單獨見面。投資深圳鹽田港、北京東方廣場,更令他成為最早進入大陸的愛國商人。江澤民、胡錦濤執政,與誠哥關係良好。2012 年特首選舉,誠哥公開挺唐英年,唐即為中央原本屬意之人選 (據說因香港低下層民意傾向梁振英而逆轉)。

梁振英上台,李嘉誠感慨有人「冇能力又爭住做」,指「社會怎會不認同一個真誠為社會、為百姓服務、懂得處理與各持份者關係的領袖?」不滿之情溢於言表。

2012 年同時為習近平開始執政之年份,三年過去,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發表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說:

「本來,商業如水流,逐利是資本的本性。李嘉誠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但是,鑒於李嘉誠最近二十年在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似乎不僅僅是商業那麽簡單。眾所周知,在中國,地產行業與權力走的很近,沒有權力資源,是無法做地產生意的。由此,地產的財富,並非完全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未幾<李嘉誠撤離香港五原因:他真的老了,香港也老了>被轉載。儘管不乏學者駁斥,誠哥高調發表聲明:「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此心安處是吾家 (鄉)」,已反映其對過去癡情錯付、一心愛國感到意興闌珊,還對赤禍隨時復辟滿懷憂懼。

2016 年特首選舉,李嘉誠初時不願表態,「我老早就講咗唔會為任何人提名,但會投票」,選前數日,他發「女禍補天」論,並感觸地講:「我們本來引以為榮的香港,今日我們的本地生產經濟總值跌到佔中國的百分之二點幾,為何自己不做好些呢?」彷彿受著形勢比人強、肉隨砧板上的委屈,要含淚投票。

習近平修憲,國家主席連任可以超過兩屆,此乃公然否定鄧小平路線。鄧著力防止老人政治,王岐山卻以 70 歲高齡、普通黨員身份任國家副主席。就連梁振英這一「冇能力」的人,竟可尸位素餐做起全國政協副主席來。誠哥靠鄧、江、胡年代的機緣發跡,現在風向轉變,不退休更待何時。

當然,也不排除李嘉誠勞碌大半生,真心想退休。可是,大吉利是,上述猜測不幸而言中的話,香港人是否應該想想日後如何自處?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香港地形難守難攻

對於香港的軍事地理,鄺智文、蔡耀倫兩位學者作出過極其深入的研究。

香港雖然地形複雜,但缺乏縱深、又少有易於防守的天險,可謂難守難攻。

位於邊境的深圳河河面不算寬闊,南岸雖有丘陵地帶,但從北至南的坡度平緩,無法構成天然防線。位於深圳東南的打鼓嶺平原猶如向北敝開之大門,東側沙頭角海因地形遮蔽而風平浪靜,最適合敵軍登陸,威脅深圳河一線的右翼。

越過上水、粉嶺、新田一帶的平原,有雞公嶺、大刀屻、九龍坑山、八仙嶺等高地,此處只有四個位置適合敵人向南推進:西側之青山道、中央之高球會坳、大埔道、龍山坳。本來,這裡可構成一道防線,但後方的吐露港及東面的船灣海適合敵軍登陸 (1899 年英軍在吐露港登陸以攻錦田),守軍僅能架設數道阻擊線,拖慢敵人行軍速度。

大帽山位於錦田、元朗平原以南,海拔超過 960 米,將新界與九龍的陸路交通幾乎完全切斷。除了青山道及大埔道分別繞經左右兩側打通邊境與九龍,守軍也能藉大帽山東側之鉛礦坳、西側之川龍 (今荃錦公路) 一帶北上。可惜吐露港和沙田海風平浪靜,敵軍隨時能據此威脅大帽山的右翼。

大帽山以南、沙田海與醉酒灣之間有一處相對險要的地帶:金山與孖指徑。

沙田海以南,有由鷹巢山、畢架山、獅子山、雞胸山、慈雲山、大老山、東山、象山、飛鵝山等一系列高地所形成的「九龍山脊」,是敵軍進入九龍半島的最後一道屏障。山脊地勢險要,補給困難,守軍只可設少量據點,妨礙敵人穿越山坳或道路進入九龍市區。

「九龍山脊」在海拔 400 米以上,足以俯瞰九龍半島之餘,飽覽整個港島北岸。敵軍如果利用山脊作炮兵觀測點,將可指揮炮兵打擊港島北岸據點,使北岸守軍行動受制。

山脊以南,除鑽石山及何文田較高外,幾乎無險可守。「得益」自城市發展,九龍半島的丘陵多被夷平。加上九龍各處均由彌敦道、太子道、窩打老道、加士居道、漆咸道、馬頭圍道、清水灣道等連接,雖有利守軍補給運兵,但亦容易讓敵軍快速進駐市區。

九龍半島以東、飛鵝山以南,有蕉欄樹、五桂山 (位於調景嶺與藍田之間)、照鏡環 (調景嶺)、魔鬼山 (位於油塘與調景嶺之間,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鯉魚門) 所形成的數道屏障。守軍在五桂山北側、照鏡環山北側建立馬騮塘防線 (Ma Lau Tong Line)、海灣防線 (Hai Wan Line)。魔鬼山上更建有碉堡,連同受到港島北岸火力覆蓋的九龍灣、臨將軍澳海一側的懸崖峭壁,此地適合守軍放棄九龍後進行後衛作戰。

港島山多地少。摩星嶺、西高山、太平山、奇力山、歌賦山、金馬倫山、班納山、聶高遜山、南朗山在西部形成由東向西的山脈。寶馬山、渣甸山、畢拿山、紫羅蘭山、赤柱崗、龜山、蓮花井山、赤柱半島,以及柏架山、西灣山、野豬徑、白筆山、哥連臣山、砵甸乍山、龍脊、鶴咀半島,分別形成兩道從北向南的山脈。

貫通南北的主要幹道為:西面的域多利道、中部的黃泥涌峽道、東面的大潭道。另外,尚有馬己仙峽、灣仔峽、中峽、大風坳。連接東西的主要幹道為:北岸之英皇道及皇后大道,中央的司徒拔道、堅尼地道、馬己仙峽道,南岸的域多利道、黃竹坑道、深水灣道、淺水灣道、大潭道等。

港島與「九龍山脊」遙遙相對,對守軍而言,猶如兩面刃。南岸守軍受山地保護免受北面炮火騷擾。北岸守軍卻因北部山脊地勢平緩,一舉一動暴露於位處較高的敵軍眼前。況且,任何一座山峰落入敵手,其即可俯瞰四周環境,守軍只能在敵人眼底下實施有限度反擊。

總之,香港地形委實難守難攻。

新界大片地方不適合長期防守。「九龍山脊」是相對可靠的屏障。港島受「九龍山脊」俯視,而且道路縱橫,雖有利守軍作戰,但也讓敵軍有機會快速擴大戰果。

敵軍面對複雜的山勢,重型火炮無法施展,被迫正面出擊山上守軍,進攻亦非易事。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

「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是明代泰州學派思想家李贄 (號卓吾)《焚書》的名言。

李贄祖先是泉州巨賈,信奉伊斯蘭教並娶忽魯模斯 (今伊朗的阿巴斯港) 的女子為妻。李贄年幼隨父親讀書、習禮儀,卻天性倔強,善於獨立思考,具強烈的反傳統意識。嘉靖年間,他出仕為官,一度鑽研王陽明心學 (為羅近溪學生) 和佛學。到了萬曆,他棄官為僧 (有剃髮,但沒受戒,也不參加僧眾的誦經祈禱),從事讀書著述講學,先後撰《焚書》、《藏書》、《童心說》等。晚年遭神宗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逮捕下獄,著作付之一炬,未幾鬱鬱而終。

「人倫」,根據《孟子》,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物理」,非西方 physics,而是指萬物各自稟受的賴以創生的原理,以仁義禮智為內涵。

「穿衣吃飯」固然能夠彰顯「人倫物理」(如吃飯時先叫人、天凍叮囑長輩幼小穿衣),但它亦可以破壞「人倫物理」(如兒子只留剩菜殘羹給父母、妻子為買最新衣服跟丈夫爭吵)。「人倫物理」無法離開「穿衣吃飯」,但「穿衣吃飯」不即是「人倫物理」。

李贄把兩者混同,變相合理化一切欲望滿足。泰州學派後來發展到「以赤手搏龍蛇」、「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有一定誤導作用。

儘管李贄此言確實令王學更親切、更貼近日常生活 (和禪宗「運水搬柴,無非妙道」有異曲同工之妙),王學從此走上放縱情欲一途,這是不容掩埋的。

東林黨人顧憲成說:「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為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塗炭,惟有仰屋竊嘆而已!如何如何!」台灣作家李敖則說:「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李贄......我喜歡他們的鋒利和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

毀譽參半,似乎是對李贄的蓋棺論定。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瀛州之戰

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 999 年) 九月,遼聖宗率兵南侵,以皇弟梁王耶律隆慶為先鋒。

十月,遼軍攻破狼山寨,迫近祁州、趙州,大肆搶掠。游騎在邢州、洺州等地來回穿插,百姓不堪驚擾,扶老攜幼爭入城郭,鎮州和定州之間的主要道路堵了一個多月。

鎮州、定州、高陽關都部署傅潛擁有八萬步騎,因畏懦,閉營自守。凡有將校要求出戰,皆被他用惡言責罵 (河北轉運使裴莊曾上奏指傅潛無軍事才能,恐貽誤戰機,樞密使王顯包庇傅)。

朝廷屢次派遣使者督促出兵,傅潛皆不聽。范廷召連番催促不果,氣得破口大罵:「公恇怯乃不如一嫗 (老婦) 耳」,傅潛不得已,遂分八千騎兵、兩千步兵給范,同時答應出師。

范廷召率軍從定州出發,至瀛州,部隊列成方陣。耶律隆慶用蕭柳作先鋒 (遼梁王隆慶問諸將誰敢當者,蕭柳曰:「若得駿馬,則願為之先。」隆慶授以中騎),蕭柳叮囑諸將曰:「陣若動,諸君急攻 (宋軍方陣如有變動,各位立即發動進攻)。」宋軍方陣果然有變,契丹騎兵乘機衝擊,范廷召等亂成一團。

康保裔早前收到范廷召求援,領兵趕赴瀛州。豈知甫抵達,范廷召已經潰敗,逃離戰場,康絲毫沒有察覺。翌日早上,康保裔的部隊遭遼軍重重包圍,副將宋順請他換上士卒甲冑突圍,康一口拒絕,曰:「臨難毋苟免,此吾效死之日也!」經過數十回合的浴血奮戰,「兵盡矢窮,士卒以勁弩擊敵,殺傷甚眾,而援兵不至」,康最後和宋順一同被俘。

遼軍自德州、棣州渡過黃河,寇掠淄州、齊州而去。

真宗聞康保裔戰敗,不知康是戰死還是被擒,密詔夏守贇詢問相關情況,夏守贇稱康必死,真宗「於是優詔贈侍中,以其子繼英為六宅使、順州刺史,餘子孫悉加秩,又遣使存問其母」。

遼軍攻遂城,守將楊延朗 (即楊延昭,楊業之子) 聚集丁壯固守。適值寒冬,延朗命「汲水注城外」,次日清晨,水結成冰,牆「堅滑不能登」,遼軍撤退。

柳開上言:「臣蒙陛下自代州移知忻州,每見北界歸明人言契丹排比南侵,又聞河北邊上屯結甚眾,數侵犯雁門、寧化等軍。度其陰謀,必不輕退,深恐大寒之際,轉肆衝突。臣愚,乞陛下速起聖駕,徑至鎮州,躬禦六師,奮揚威武,勿生遲疑之慮,勿聽猶豫之謀,周世宗及我太祖、太宗近事,皆可法也。況陛下諒陰三年,禮無違者,復此順動,其誰敢當!聖駕若過河北,契丹當自引退。四方無思不服,正在此舉矣!」

十一月,真宗駕幸河北,以李沆爲東京留守。

真宗抵澶州,設宴款待隨從大臣之餘,以王超等統率先頭部隊,且展示陣圖 (如何佈陣)。不久,他到大名府,召見當地父老,予以慰勞賞賜。

咸平三年 (公元 1000 年) 十月,范廷召稱大破契丹於莫州,奪回其所掠老幼及鞍馬兵仗。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高麗向契丹稱臣

渤海國由粟末靺鞨人大祚榮建立。契丹崛起,對渤海國發動進攻,天贊五年 (公元 926 年),渤海國滅亡,契丹以其地為東丹國,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

耶律德光即位,猜忌兄長圖謀不軌,倍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渤海國遺民 (以貴族為首) 乘機進行復國運動,其中包括建立定安國。

定安國由烈萬華建立,根據《渤海國記》,烈萬華是大祚榮後裔。烈萬華通過女真使者向宋朝進貢,烏玄明奪位成功,他仍藉女真使者訪宋。

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朝鮮。歷經數百年,國力開始衰退,各地出現叛亂。王建協助弓裔造反起家,未幾推翻並殺死弓裔,自立為王,建立高麗國。高麗降服新羅、滅後百濟,結束混亂局面。渤海國遺民有亡命逃入高麗者,王建予以收留吸納 (渤海國王子大光顯曾率領數萬民眾入高麗)。

高麗和宋朝結盟,定安國跟宋朝友好,此對契丹東部構成嚴重威脅。遼聖宗統和四年 (公元 986 年),契丹派兵消滅定安國。統和九年 (公元 991 年),襲擊鴨綠江下游的女真部落。兩年後 (統和十一年,公元 993 年) 更派出八十萬大軍越過鴨綠江,入侵高麗西北部。高麗謹慎防備,蕭恆德 (字遜寧,富有謀略和膽識,娶遼聖宗妹妹越國公主耶律延壽女為妻,拜駙馬都尉,遷南面林牙,後改任北面林牙) 雖一度取勝,但卒之無以為繼。雙方展開談判。

契丹答應把「鴨綠江東數百里地」劃歸高麗,條件是:高麗必須與宋朝斷交,並向契丹稱臣納貢。高麗部份朝臣不願接受契丹要求,契丹大軍穿過清川江,直達高麗軍隊大本營 - 安州。

契丹的突襲使高麗成宗王治感畏懼,命宰相徐熙再次與契丹談判。徐熙 (1) 不卑不亢地闡述高麗為高句麗的繼承者 (2) 承諾向契丹稱臣納貢,斷絕與宋朝的外交關係 (3) 要求得到鴨綠江南部土地,且出兵打擊鴨綠江以南的女真勢力 (因女真阻礙高麗向契丹納貢的道路)。契丹首肯,兼馬上撤兵。翌年,高麗與契丹正式建交,高麗國王受契丹冊封,使用契丹年號。

渤海貴族烏昭慶在統和十三年 (公元 995 年) 另建兀惹國起兵反抗。蕭太后以奚和朔奴、蕭恆德率軍討伐。

蕭恆德不許對方投降,導致兀惹國死戰,契丹久攻不下。奚和朔奴打算退兵,恆德說:「以彼倔強,吾奉招來討,無功而還,諸部謂我何!若深多獲,猶勝徒返。」奚和朔奴不得已,進擊東南諸部,至高麗北部邊界。返還時,道遠糧絕,士馬死傷者甚眾,恆德被撤職,削功臣稱號。

統和十四年 (公元 996 年),兀惹國投降契丹。

契丹順利瓦解宋、高麗、定安三國組成的包圍網,消除了後顧之憂。統和十七年 (公元 999 年,宋咸平二年),契丹將槍頭指向南方,宋朝從此多事。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遼史》。

「311 補選」結果教人沮喪

「311 補選」姚松炎大熱倒灶,DQ 受害人打著「反 DQ」旗號竟然重返不到立法會,本身已經是一個失敗。區諾軒說「慘勝」,對他本人而言,是,但對整個民主派而言,則不太合適。全取四席,最後只能奪回兩席,還要未能重奪分組點票否決權,且受害者得不到昭雪,勝利從何說起?

姚松炎的死因,眾說紛紜,簡單歸納有五點:

(1) 過度強調制度不公、DQ 議員不應該,以此吸引選票,殊不知許多人根本不明白 DQ 民選議員有何問題;

(2) 九龍西有許多基層選民飽受貧富懸殊折騰,他們只會考慮聚焦改善民生的議員,鄭泳舜成為更佳選擇;

(3) 沒有地區工作政績,欠缺樁腳,不及鄭泳舜是「地頭蟲」(2007 年擔任區議員至今),可吸納街坊票;

(4) 太著重網上輿論戰,忽略了傳統街站、洗樓宣傳,流失年長選民;

(5) 高估自己知名度及光環效應。

其中,(1) 在 2014 年佔領時曾出現。佔領最初是爭取行政長官、立法會雙普選,但發展下去,越來越多人覺得佔領是「阻人返工」、「搞到人做唔到生意」、擾亂社會秩序,他們不明白沒有行政長官、立法會雙普選是何等嚴重。美好理念無法下達,致使佔領乏人支持失敗。今次姚松炎無汲取歷史教訓,卒之落敗收場。

(4) 姚松炎吸引年青人選票無可厚非,但必須承認,本土派激進青年對姚顧左右而言他的政治立場、經常親近泛民的姿態,是不以為然的,他們未必會把票投。錯判形勢,還輕視中老年選民,輸在所難免。

(5) 倒是泛民一貫通病。無論李柱銘、余若薇、梁家傑、楊岳橋、佔中三子、黃之鋒.....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中心,香港人一定會支持自己。他們偏偏不知自己是在「圍爐取暖」,離開同溫層,「大家真係識佢老鼠」。反 DQ 晚會僅數百人參與,其實是一個非常清晰的警號,可惜姚在一眾阿哥阿姐追捧下自大狂上腦,未有為意。

姚松炎表示會為選舉結果負全責,尚算不失君子風度。反而,部份泛民 (及其支持者) 將責任歸咎到民協馮檢基頭上,謂其未有盡全力協助拉票,不免有點委過於人。基哥反駁得好:「找代罪羔羊,只會輸完再輸!」不知自省、「錯一定係人地錯」是泛民另一大問題。

劉細良撰<退一步,我們一無所有>,說:「沒上限的金錢丶人力丶媒體資源。能勝出兩席,我認為已經是好結果」、「我只會自責,為何不早點投入幫姚松炎,像支持范國威一樣」、「往後兩場補選......我們要長毛丶小麗逆轉勝,2020 我們一齊送姚松炎入立法會。」

粉飾失敗為好結果,偽善造作扮悔疚,叫人在對現有政局無絲毫改變的選舉中不斷輪迴,令人側目。好一個泛民寫手!

雨革、魚革、梁天琦六萬六千票,到高唱「城邦會戰勝歸來」譏諷陳雲的區諾軒、跟本土派年青政治犯割蓆的范國威當選,香港彷彿又回歸原點,繼續聽任中共宰割。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港豬

田北辰讀拔萃男書院、哈佛工商管理碩士又如何,面對習近平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他竟說「經過研究後說服自己 (接受)」、「中國發展未成熟,能者多做數屆有好處,情況與已發展國家不同」。

能者?清除低端人口,連「小熊維尼」、「移民」、「N」等字眼都禁制,能在何處?最好笑是明明不相信,偏偏說服自己習近平多做數屆就會退下來。與其用說服,不如直接承認自欺!敢問,統治者一旦掌握權力,誰願主動放下?

純情少女遇上極品賤精男友「呃蝦條」(哄騙性交),起初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知道不該相信他,但心如鹿撞,情感終於蓋過理性,說服自己「他是愛我的」,結果落得底褲失守。而底褲一失守,以後再無底線可言,還有什麼好避忌?許多喜歡性濫交、賣淫的女士就是這樣煉成的。

田北辰當下的舉措和上述的純情少女有何分別?看來他會不斷做舉手機器,被習近平狎玩。

老董更荒謬,「吵吵鬧鬧的時代應早日結束,港獨及自決為香港帶來很多危害,市民要行使投票權,選出一個有建設性、做事實幹,並真心為香港服務的人進入立法會」。

原來反對派行使監督政府的權力謂之「吵吵鬧鬧」,倒不如鼓吹極權主義。港獨、自決分子連立法會參選資格都拿不到,危害從何談起?有建設性、做事實幹、真心為香港服務?工聯會鄧家彪批評完九巴即「龜縮」刪影片,新民黨陳家珮助選團大鬧街坊「X 你老母 X」,民建聯鄭泳舜好像是「富二代」,老董不是叫市民投這些人吧!

一個是在直選擁有七萬多票的立法會議員,一個是在小圈子選舉得到 320 票的第一任行政長官。他們的荒唐愚笨,多少代表著一部份醜陋香港人。

中國現在是什麼景況?91 歲,有 70 年黨齡,自稱鄧小平忠實支持者,畢生以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業的何祚庥,都批評習近平做法有袁世凱「帝制自為」的影子,難掩悠悠眾口。港豬揀中國開倒車時加緊衝上來,小心被撞斃!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華盛頓會議與英國遠東戰略部署

1941 年 12 月 8 日,香港保衛戰爆發,這是香港史上一件大事。

要了解香港保衛戰,我們需要從二十年代華盛頓會議,以及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講起。

華盛頓會議締造東亞勢力均衡

一戰結束,美國為恢復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均衡 (Balance of Power),1921 年在華盛頓舉行國際會議,邀請列強出席。會議其中一個焦點是:重新劃分美國、英國及日本在遠東的海權勢力,牽涉到限制海軍軍備、殖民地佈防及德屬殖民地的再分配。

1922 年,美、英、日等五國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規定:

(1) 美、英、日的海軍主力艦總噸位之比為 5:5:3;

(2) 美、英不得在遠東 (特別是關島、菲律賓、香港及新加坡) 增建海軍基地及防禦設施,只可維修及替換現有設備;

(3) 日本獲德屬中南太平洋群島,作為與美國之間的緩衝地帶 (不得在島上建造海軍基地及防禦設施)

美、英雖在艦隊規模方面佔優,但不容易固守遠東殖民地。日本雖在亞洲佔盡地利,但整體海軍實力稍遜,難與美、英匹敵。「令三國俱無法在亞洲佔有絕對優勢」竊以為是《條約》終極目標。

日本藉明治維新一躍而為現代化國家。1894 - 95 年甲午戰爭大獲全勝,使歐洲列強刮目相看。適逢德國借曹州教案派軍艦佔領膠州灣、俄國租借旅順大連,英國不想兩國在東亞坐大,遂聯結新興的日本予以箝制,1902 年簽訂「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

1905 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慘敗。1910 年,日本併吞朝鮮。日本在東亞急促上升,導致英國開始視它為假想敵。「英日同盟」解散,雙方關係更趨緊張,昔日友好轉為互相猜忌、防制。

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

因應形勢轉變,英國海軍本部早在 1920 年便撰寫《遠東戰爭備忘錄》,構思英日戰爭的作戰藍圖。

戰事分為三個階段:

(I) 日本向英國宣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在本土及地中海海域集結,然後沿補給站駛往遠東海軍基地。而遠東的各個前哨必須死守,等待皇家海軍救援。

(II) 皇家海軍抵達新加坡,向北增援、重奪、佔據、使用接近日本的海港 (如香港),向日本本土逼近。

(III) 皇家海軍從接近日本的海港出發,與日本海軍進行艦隊決戰,取勝後包圍日本,迫使日本政府談判或投降。

香港是英國遠東殖民地,位處日本與東南亞之間,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加上它較新加坡接近日本 (儘管新加坡有完善的海軍船塢),適合充當中轉站協助展開第三階段攻勢,英國海軍本部於是要求香港必須在戰爭爆發後死守 (約 45 - 55 日),直到皇家海軍抵達 (皇家海軍會在抵達遠東後增援 / 重奪香港)。

步入三十年代,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日臻成熟,雖然屢經修改,但無損中心要旨。

限米煮限飯,港督積極捍衛港人利益

香港的防務問題,曾經在華盛頓會議上被討論。

英國陸軍部 1925 年電令港督司徒拔及駐港英軍,檢視香港的防衛能力。港府翌年提交報告,指出「香港海灘甚多,難以防守,防衛目標應限於阻止敵軍使用海港」,建議陸軍部「向香港增兵至四營正規軍,另增 18 架飛機。」可惜未獲答覆。

司徒拔又建議將防務集中於固守香港島,遭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的戰爭計劃小組冷待。小組 1927 年提議將香港防線延伸至九龍半島,阻止日軍從九龍山地砲擊維多利亞港及太古船塢。有關提議最終促成 1934 年醉酒灣防線 (西起醉酒灣,東到牛尾海) 的建造。

金文泰上台,港府向啟德投資公司徵購土地,建造民用的啟德機場,同時在東側建造啟德空軍基地,這算是在不違反華盛頓會議「勢力均衡」的共識下適度增強香港防務。

結語

《華盛頓海軍條約》表面上讓美、英在艦隊規模方面佔優,實情是:兩國海軍須費時集結,再跨越重洋,方能抵達遠東作戰。日本明顯處於較美、英有利的位置。

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頗能制日本死命,但未免太理想化,難以落實。

香港地勢不易防守,要死守到皇家海軍前來,增兵的確需要,偏偏英國對此懸而未決。司徒拔見勢色不對,保守些爭取只守好港島,復遭英國忽視,代之以用九龍山脊為防線。醉酒灣防線在保衛戰中很快被瓦解 (不到 2 天),港島才是主要戰場,據此而觀,司徒拔看法比英國那些軍事專才的「貼地」得多。

宗主國的作戰計劃不得不服從,但真的對香港欠體諒。司徒拔連番建議、金文泰建啟德空軍基地,都是利用自己可以掌握的權力、港府可以動用的金錢,為香港人爭取最大利益,盡量保障香港人生命及財產安全,值得表揚。

[主要參考資料]

1. 邱逸、葉德平、劉嘉雯,《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

2.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3. 應俊豪,<談判桌上的海權劃分:五國海軍會議 (1921 - 1922) 與戰間期的海權思維>。

4. Christopher M. Bell,<The 'Singapore Strategy' and the Deterrence of Japan: Winston Churchill, the Admiralty and the Dispatch of Force Z>。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宋真宗面對的管治難題

宋真宗即位,改元咸平。

要了解真宗面對什麼管治難題,我們不妨看看王禹偁及柳開的上疏。

王禹偁

咸平元年 (公元 998 年) 正月,翰林學士王禹偁上疏談五件事:

一曰:謹邊防,通盟好,使輦運之民有所休息。方今北有契丹,西有繼遷,契丹雖不侵邊,戍兵豈能減削?繼遷既未歸命,饋餉固難寢停,關輔之民倒懸尤甚。臣愚以為,宜敕封疆之吏,致書遼臣,俾達其主,請尋舊好。下詔赦繼遷罪,復與夏臺。彼必感恩內附,且使天下知陛下屈己而為民也。

「如何跟外族和解、弭兵?」是真宗朝一大問題。

和解論、弭兵論甚囂塵上,因太宗對外征戰委實徒勞無功,更令民生凋敝。

和解、弭兵要成功,關鍵在表現出友善態度。安排封疆大吏致書遼國使臣求兩國和好,此乃對遼國十分的尊重。「赦繼遷罪,復與夏臺」(党項族李繼遷反叛,太宗用趙普計,扶植其族弟李繼捧管轄夏臺,對抗繼遷。李繼捧後來涉嫌和李繼遷私自溝通,太宗免去他的官。太宗又派大軍討伐李繼遷,宋自此與党項交惡) 則待党項以寬仁。

禹偁認為,本乎仁義而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二曰:減冗兵,併冗吏,使山澤之饒稍流於下。當乾道、開寶之時,土地未廣,財賦未豐,然而擊河東,備北鄙,國用未足,兵威亦強,其義安在?由所蓄之兵銳而不眾,所用之將專而不疑故也。自後盡取東南數國,又平河東,土地、財賦可謂廣且豐矣,而兵威不振,國用轉急,其義安在?由所蓄之兵冗而不盡銳,所用之將眾而不自專故也。臣愚以為,宜經制兵賦如開寶中,則可高枕而治矣。且開寶中設官至少,臣本魯人,占籍濟上,未及第時,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當時未嘗闕事。自後有團練推官一人。太平興國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問其租稅,減於曩日也;問其人民,逃於昔時也。一州既爾,天下可知。冗吏耗於上,冗兵耗於下,此所以盡取山澤之利而不能足也。夫山澤之利與民共之,自漢以來,取為國用,不可棄也,然亦不可盡也。只如茶法,從古無稅,唐元和中,以用兵齊、蔡,始稅茶,《唐史》稱是歲得錢四十萬貫,今則數百萬矣,民何以堪!臣故曰:減冗兵,併冗吏,使山澤之饒稍流於下者,此也。

「如何消減冗官、冗兵,節省政府開支?」是真宗朝另一大問題。

太宗「欲博求俊彥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致治之具矣」,雖可令「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語),但長此下去,官僚系統會架床疊屋,影響行政效率之餘,耗費國家公帑,「開寶中設官至少......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當時未嘗闕事。自後有團練推官一人。太平興國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是冗官越來越多之實況描述。

軍隊方面,退役制度欠奉,令政府需耗財養不能戰之老兵。又宋太祖矯枉過正,為防止地方將領擁兵自重,行更戍法,分遣禁軍輪番更戍各地,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將領時常轉換,軍隊訓練不精,戰鬥力大減,士兵人數卻日益增加,軍費龐大,雖「土地、財賦可謂廣且豐矣」,但「兵威不振,國用轉急」。

錢穆《國史大綱》:

宋朝竭力想抑制武人,然而卻根本不能去兵。宋朝又竭力想提高文治,然而亦根本不能對文吏有一種教育與培養。結果雖有兵隊而不能用。兵隊愈不能用,則愈感兵隊之少而兵隊反日增。文臣雖極端優待,而亦得不到文臣之效力。結果文臣氣勢日高,太阿倒持,文臣一樣像驕兵悍卒般,只來朘吸國家的精血。

說得非常到位。

禹偁建議,源頭減廢,從根本上「減冗兵,併冗吏」。

「盡取山澤之利」、加徵茶稅以養無用的官和兵,無異於捨本逐末,他不贊成 (范仲淹去冗官,王安石裁兵置將,與禹偁意見相契)。

三曰:艱難選舉,使入官不濫。古者鄉舉里選,為官擇人,士君子學行修於家,然後薦之朝廷。歷代雖有沿革,未嘗遠去其道。隋、唐始設科試。太祖之世,每歲進士不過三十人,經學五十人,重以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資蔭,故有終身不獲一第,沒齒不獲一官者。太宗毓德王藩,覩其如此,臨御之後,不求備以取人,捨短用長,拔十得五,在位將逾二紀,登第殆近萬人,雖有俊傑之才,亦有容易而得。臣愚以為,數百年之艱難,故先帝濟之以泛取;二十載之霈澤,陛下宜糾之以舊章。望以舉場還有司如故事。至於吏部銓官,亦非帝王躬親之事。自來五品以下,謂之旨授官,今幕職、州縣而已,京官雖有選限,多不施行。臣愚以為,宜以吏部還有司,依格敕注擬可也。

「如何提高中舉門檻?」和「如何消減多餘的冗官?」是一體兩面。

「太祖之世,每歲進士不過三十人,經學五十人......太宗......臨御之後......在位將逾二紀,登第殆近萬人,雖有俊傑之才,亦有容易而得。」說明太宗是宋朝冗官充斥的罪魁禍首!

恢復太祖選仕舊規、取消皇帝親考、嚴格限制京官人數,是禹偁提出的解決方案。

四曰:沙汰僧尼,使疲民無耗。夫古者惟有四民,兵不在其數,蓋古者井田之法,農即兵也。自秦以來,戰士不服農業,是四民之外,又生一民,故農益困,然執干戈衛社稷,理不可去。漢明之後,佛法流入中國,度人修寺,歷代增加,不蠶而衣,不耕而食,是五民之外,又益一而為六矣。假使天下有萬僧,日食米一升,歲用絹一匹,是至儉也,猶月費三千斛,歲用萬縑,何況五七萬輩哉!不曰民蠹,得乎?臣愚以為,國家度人眾矣,造寺多矣,計其費耗,何啻億萬!先朝不豫,捨施又多,佛如有靈,豈不蒙福?事佛無效,斷可知矣!願陛下深鑒治本,亟行沙汰。如以嗣位之初,未欲驚駭此輩,且可以二十載不度人修寺,使自銷鑠,亦救弊之一端也。

佛門僧尼數目過多,不交稅不服兵役,朝廷倒不斷造寺、捨施,得不償失,這是真宗朝第三大問題。

禹偁不主張滅佛,僅教真宗「二十載不度人修寺,使自銷鑠」,排佛手法相對溫和。

五曰:親大臣,遠小人,使忠良蹇諤之士知進而不疑,奸儉傾巧之徒知退而有懼。夫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言同體也。得其人則勿疑,非其人則不用。凡議帝王之盛者,豈不曰堯舜之時,契作司徒,咎繇作士,伯夷典禮,后夔典樂,禹平水土,益作虞官,委任責成,而堯有知人任賢之德。雖然,堯之道遠矣,臣請以近事言之。唐元和中,憲宗嘗命裴垍銓品庶官,垍曰:「天子擇宰相,宰相擇諸司長官,長官自擇僚屬,則上下不疑而政成矣。」識者以垍為知言。願陛下遠取帝堯,近鑑唐室,既得宰相,用而不疑,使宰相擇諸司長官,長官自取僚屬,則垂拱而治矣。古者刑人不在君側。語曰:「放鄭聲,遠佞人。」是以周文王左右無可結韈者,言皆賢也。夫小人巧言令色,先意希旨,事必害正,心惟忌賢,非聖明不能深察。舊制,南班三品尚書方得升殿,比來三班奉職或因遣使,亦許升殿,惑亂天聽,無甚於此。願陛下振舉綱紀,尊嚴視聽,在此時矣。臣愚又以為,今之所急在先議兵,使眾寡得其宜,措置得其道;然後議吏,使清濁殊途,品流不雜;然後艱選舉以塞其源,禁僧尼以去其耗,自然國用足而王道行矣。

疑心重,不信任臣下,喜歡聽奸佞小人進讒,此乃宋太宗自身的問題,而禹偁擔心真宗重蹈父親覆轍。

引用帝堯之事例、說「國用足而王道行」,反映禹偁為一儒臣 (《宋史》:「王禹偁,字元之,濟州鉅野人。世為農家,九歲能文,畢士安見而器之。太平興國八年擢進士,授成武主簿。」)。

不過,他並不迂腐,先議兵,後議吏,再艱選舉、禁僧尼,井然有序,可資跟從。「澶淵之盟」未幾率先締結,禹偁多少有貢獻。

柳開

咸平元年十月,知代州柳開上言:

臣以益州稍靜,望陛下選賢能以鎮之,必須望重有威,即群小畏服。又西鄙今雖歸朝,他日未可必保,苟有翻覆,須得人制禦,若以契丹比議,為患更深。何者?契丹則君臣久定,蕃、漢久分,縱萌南顧之心,亦須自有思慮。西鄙積恨未冺,貪心不悛,其下猖狂,競謀凶惡,侵漁未必知足,姑息未能感恩。望常預備之,以良將守其要害,以厚賜足其貪婪,以撫慰來其情,以寬假息其念,多命人使西入甘、涼,厚結其心,為我聲援,如有動靜,使其掩襲,令彼有後顧之憂,乃可制其輕動。

柳開也視「怎樣妥善處理與契丹、党項的關係?」為首要問題,尤其以與党項的關係更具迫切性 (因「契丹則君臣久定,蕃、漢久分,縱萌南顧之心,亦須自有思慮。西鄙積恨未冺,貪心不悛,其下猖狂,競謀凶惡,侵漁未必知足,姑息未能感恩」)。

跟王禹偁篤信仁義不同,他傾向多管齊下:

(1) 用良將守戰略要地,防止党項發作;

(2) 以利誘滿足党項之貪婪,使其無意欲東侵;

(3) 撫慰表示友好,再待之以寬恕,息其怨念;

(4) 派人入甘州、涼州爭取党項人支持,必要時為李繼遷製造「後顧之憂」。

今甲兵雖眾,不及太祖之時人人練習,謀臣猛將則又懸殊,是以比年西北屢遭侵擾,養育則月費甚廣,征戰則軍捷未聞。

此論冗兵充斥,軍隊質素遠遜太祖在位時。

誠願訓練禁戢,使如往日,行伍必求於勇敢,指顧無縱於後先,失律者悉誅,獲功者必賞,偏裨主將不威嚴者去之。聽斷之暇,親臨殿廷,更召貔虎,使其擊刺馳驟,以彰神武之盛。

柳開認為,禁軍訓練應恢復舊時方式,這裡的舊時,當指五代,即廢除更戍法。

另外,「偏裨主將不威嚴者去之」,等於支持裁冗兵。安排武將在殿廷擊刺貔虎,此乃朝廷尚武之宣示。太宗親試進士,令「重文輕武」過了火,柳開遂提出這一主張,以作挽救。

臣又以宰相、樞密,朝廷大臣,委之必無疑,用之必至當,銓總僚屬,評品職官,內則主管百司,外則分治四海。今京朝官則別置審官,供奉殿直則別立三班,刑部不令詳斷,別立審刑,宣徽一司全同散地。大臣不獲親信,小臣乃謂至公。至如銀臺一司,舊屬樞密,近年改制,職掌甚多,加倍置人,事則依舊,別無利害,虛有變更。臣欲望停審官、三班,復委中書、樞密、宣徽院,銀臺司復歸樞密,審刑院復歸刑部,去其繁細,省其頭目。又京府大都,萬方軌則,望仍舊貫,選委親賢。

此主張裁撤冗官,替架床疊屋的官僚系統「瘦身」。

今皇族宗子悉多成長,但令優逸,無以試材,宜委之外藩,擇文武忠直之士為左右贊弼之任。又天下州縣,官吏不均,或冗長至多,或歲年久闕,欲望縣四千戶以上選朝官知,三千戶以上選京官知,省去主簿,令縣尉兼領其事,自餘通判、監軍、巡檢、監臨、使臣,並酌量省減,免虛費於利祿,仍均濟於職官。

有人或許會問:官員被裁撤,他們不是會反抗麼?柳開給出兩個好辦法:

a. 讓其出外輔助宗室子弟治理地方 (宗室子弟同時可累積地方行政經驗,一舉兩得);

b. 讓其出任部份州縣長期懸空的官職。

又人情貪競,時態輕浮,雖骨肉之至親,臨勢利而多變,同僚之內多或不和,伺隙則致於傾危,患難則全無相救,仁義之風蕩然不復。欲望明頒告諭,各使改更,庶厚化原,永敦政本。

柳開講出一個為王禹偁所忽略的大問題:朝廷官員自私勢利,互相傾軋內鬥,見死不救,且言行輕浮。

太宗雖然禮待讀儒書出身的知識分子,但知曉儒門義理不代表能行得出,知識分子一旦躋身朝廷,為保自己得來不易的權位和利益,打擊政敵、拉幫結派、袖手旁觀,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又喜歡炫耀知識,紙上談兵,所謂「輕浮」,即指此而言。

中唐牛李黨爭,牛黨大多透過科舉出身,亦好侃侃而談,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柳開發現的問題,其實肇始於中唐,可視為科舉制度的副作用 (side effect)。

太宗藉科舉吸納大量人才,變相承受更大的副作用,北宋中葉出現新舊黨爭,舊黨又分洛蜀朔三派,爭拗無日無之,並非偶然。

結語

綜合王禹偁和柳開的上疏內容,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真宗朝主要問題有四:

(I) 如何妥善處理跟契丹、党項的關係?

(II) 如何消減冗官、冗兵?

(III) 如何避免佛門蠶食國家府庫和國防?

(IV) 如何提高官吏及士兵的質素?

除了 (III),其他幾乎都與宋太宗有關 (冗兵部份是宋太祖造成)。北宋積弱,孰令致之?答案顯而易見。

仁宗朝的「慶曆變法」,旨在解決 (II)。神宗朝的「熙寧變法」,旨在解決 (I)、(II)、(IV)。據此上推,真宗對諸問題之無能為力可想而知 (否則不會留給後人處理)。

慶曆、熙寧兩變法,實際等於幫宋太宗「執手尾」矣!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國歌

國歌法進行本地立法,擬在法例寫明將國歌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這個做法非常好!

國歌全名《義勇軍進行曲》,乃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作品。《風雲兒女》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抗日戰爭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領導全國軍民艱苦奮鬥的成果」(郝柏村語)。《義勇軍進行曲》曾經是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200 師的軍歌,國民革命軍隸屬中華民國,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義勇軍進行曲》由聶耳作曲,田漢填詞。

聶耳 1933 年加入中共,據說按照黨的指示,取道日本前往蘇聯 (避開國民政府追捕) 期間溺死,年僅 23 歲。

田漢活得比聶耳長壽,命運卻更加悲慘。田漢 1932 年經瞿秋白介紹加入中共。1966 年文革展開,田漢被視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遭打倒、批鬥。關押在秦城監獄的他,患有糖尿病,兒子公開跟自己劃清界線。其還一度被迫趴在地上喝掉自己的小便。1968 年,田漢因糖尿病、尿毒症和冠心病去世,死時親友全不知情,名單上寫的是假名字「李伍」。1975 年,田漢被宣佈為「叛徒」,「永遠開除黨籍」。直到鄧小平復出,田漢才獲得平反。

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裡,有部分委員認為,形勢變了,即使《義勇軍進行曲》要成為國歌,歌詞也需要修改:「歌的曲子是好的,但詞中有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然而,毛澤東、周恩來不贊成:「這樣才能鼓動感情。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感情」,覺得原歌詞能喚起人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今時今日,習近平眼中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已忘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強推國歌教育,讓下一代知道抗戰是國民黨的功勞,田漢、聶耳皆被中共弄到不得好死,何樂而不為?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出自明代思想家呂坤的《呻吟語》。

呂坤字叔簡,號心吾,河南寧陵人。萬曆年間中進士,曾上《憂危疏》勸神宗勵精圖治,未被理會。「國本之爭」起,呂坤被誣陷與外戚鄭承恩、戶部侍郎張養蒙、山西巡撫魏允貞等九人結黨依附鄭貴妃,支持朱常洵立為太子。呂坤一怒之下辭官返鄉,萬曆四十六年 (公元 1618 年) 病逝。

《呻吟語》是呂坤三十年來的心血結晶,全書共分六卷,前三卷為內篇,後三卷為外篇。序曰:「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語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難與他人道,亦惟病時覺,既癒,旋復忘也……三十年來,所志《呻吟語》,凡若干卷,攜以自藥。」竊以為提醒自己時刻檢點個人言行之不足 (用「病」來比喻),乃《呻吟語》寫作目的。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歷史裡不難找出相應例子。項羽安排劉邦入偏僻蜀地 (今四川),劉邦沒有自怨自艾 / 遷怒於人,反而重用蕭何、韓信,儲備足夠糧草,訓練精銳部隊。終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殺項羽一個措手不及,最後奪得天下。日本戰國時代之德川家康,忍人所不能忍,待到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死去,才慢慢有計劃地欺負孤兒寡婦 (豐臣秀賴和淀夫人),建立江戶幕府。二人俱為「深沉厚重」的典型。

深沉,故能遠慮;厚重,故能不胡亂發作。能遠慮、不動輒暴跳如雷者,通常適宜當領袖,招攬群雄,號令天下。

如果不具備深沉厚重,磊落豪雄亦不錯,為第二等資質。磊落豪雄相當於《論語》中狂狷的狂,狂者進取於善道,耿直行事,無自欺無隱瞞,孔門子路、心學大師王陽明都是此類。

聰明才辯不是不好,但容易流於自我中心、強詞奪理、口舌便給,不及磊落豪雄的無私、率直、魯鈍。王安石好拗,結果把朝中忠直者都給得罪了。宰我「善為說辭」,孔子批評他「朽木不可雕也」。

呂坤這句話在今天仍有時代意義,林鄭既非深沉厚重,也非磊落豪雄,第三等資質的人當領袖,極不合適。

有謂呂坤是唯氣論者,反對程朱理學。然而,細味《呻吟語》,呂坤基本上仍緊跟朱子步伐,僅反對理氣二分。

呂坤又有「為人辯冤白謗,是第一天理!」之説,自由主義學者胡適經常引用。

宋真宗即位

要講宋真宗即位,不得不先談楚王趙元佐。

楚王趙元佐乃宋太宗之長子。

元佐年少時聰敏機警,相貌跟太宗類似,深受寵愛。十三歲隨太宗到近郊狩獵,一隻兔子突然走到車前,太宗叫元佐射殺之,一發而中,契丹使者在旁看見,大為驚訝。太宗出征太原、幽薊,元佐陪伴在側。太平興國年間,元佐「出居內東門別第,拜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衛王,赴上中書。後徙居東宮,改賜今名 (初名趙德崇),加檢校太尉,進封楚王。」

可惜好景不常。

雍熙元年 (公元 984 年),趙廷美被誣告謀反,「不悔過,(有) 怨望」,安置房州,惶惶不可終日。元佐獨力替他申冤並予以營救,太宗始終未有收回成命。廷美死,元佐「發狂疾」,「屢為殘忍,不守法度,左右微過,必加手刃,僕吏過庭,往往彎弓射之」,太宗深以為憂。

重陽佳節,太宗召諸王宴射苑中,元佐狂疾剛有起息,未獲邀請參加。元佐見「諸王宴歸」,心生誤會:「汝等與至尊宴射而我不預,是為君父所棄也!」盛怒之下,竟於半夜「縱火焚宮」,到早上「煙焰未止」。太宗非常痛心,說:「汝為親王,富貴極矣,何凶悖如是!國家典憲,我不敢私,父子之情,於此絕矣」,又說:「朕每讀書,見前代帝王子孫不率教者,未嘗不扼腕憤恨。豈知我家至有此事!」元佐最後被廢為庶人,安置均州。經宋琪率領百官三次上表乞留,太宗許可元佐留在汴京。

從射兔一發而中、伴隨出征看,趙元佐明顯比較勇武粗野,非文質彬彬。因為勇武粗野,矯情收斂非其擅長,他於是在竭力營救趙廷美不成後,肆意發洩抑鬱情緒,做出「左右微過,必加手刃,僕吏過庭,往往彎弓射之」等失常行為。然而,這不表示元佐真的瘋了,只是一時間無法接受痛失至愛的叔叔 (還要叔叔是被父親迫害至死)。在內心深處,其萬分脆弱,急待太宗安慰開解,豈知太宗設宴竟不許他參加,脆弱心靈最易敏感多疑,加上一貫勇武粗野、不好收斂的作風,元佐終於闖下彌天大禍。

元佐被廢,有一段長時間,太宗未有再立儲君。馮拯等上疏主張冊立太子,遭趕到嶺南,自此「中外無敢復言者」(屬意廷美而廷美謀反,屬意元佐而元佐凶悖,何必再立?)。

直到寇準出任左諫議大夫 (由青州返京),太宗才問:「朕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提及襄王趙元侃的名字,寇準回答:「知子莫若父。聖意既以爲可,願即決定。」淳化五年 (公元 994 年) 九月,襄王趙元侃「為開封尹,改封壽王」。

至道元年 (公元 995 年) 八月,太宗「以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恆」。趙恆即日後的宋真宗。

《宋史紀事本末》有以下一段:「自唐天祐以來,中國多故,立儲之禮,廢及百年,至是,始舉而行,中外胥悅。太子既立,廟見還宮,京師民擁道喜躍曰:『少年天子也!』帝聞之不懌,召寇準謂曰:『人心遽屬太子,欲置我何地!』準再拜賀曰:『此社稷之福也。』帝悟,入語后嬪,宮中皆前慶。帝喜,復出,延準飲,極醉而罷。」

連人民支持趙恆做儲君,都覺得對自己不利,自私至極,難怪毛澤東批道:「趙匡義小人之言。」

太宗安排李至、李沆兼太子賓客,詔太子以師傅禮事之,曰:「朕旁稽古訓,肇建承華,用選端良,資於輔導,藉卿宿望,委以護調。蓋將勖以謙沖,故乃異其禮數,勿飾當仁之讓,副予知子之心」、「太子賢明仁孝,國本固矣。卿等可盡心規誨者,動皆由禮,則宜贊助;事未有當,必須力言。至於《禮》、《樂》、《詩》、《書》,義有可裨益者,皆卿等素習,不假朕之言諭也。」他明顯希望兒子繼續偃武修文,重用儒家知識分子。

至道三年 (公元 997 年) 二月,太宗箭瘡發作。宣政使王繼恩 (宦官,宋太祖的內侍,曾協助太宗奪位) 忌憚太子英明,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謀立元佐,用計阻隔太子與太宗接觸。宰相呂端入宮詢問太宗病情,見太子不在旁,懷疑有變,乃以笏書寫「大漸」二字,暗中安排太子入朝奉侍。太宗死,「繼恩白后至中書召端」,呂端知道繼恩陰謀,當下欺騙繼恩入書閣,檢太宗先賜墨詔,再鎖閉繼恩。

趙恆卒之順利即位,是為宋真宗,「小事胡塗,大事不胡塗」的呂端,可謂居功至偉!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宋史》。

2. 畢沅,《續資治通鑑》。

3.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共產

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於財政預算案出爐前後撰文力主派錢。針對林鄭視「全民派錢」為「漫無目的」,曾氏說:「這是政府自以為是的想法。殊不知引起最多人不滿的,正是政府的『針對性』措施:由政府決定誰應受惠,厚此薄彼、顧此失彼。綜援家庭要額外照顧,沒領綜援的低收入家庭又怎樣?交差餉的業主獲寬免,捱貴租的住戶又如何?」他指出全民派錢起碼「是一視同仁,人人受惠,不管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曾鈺成的想法竟和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異常一致。

孫曾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這裡的「共產」非馬克思列寧那一套取消私有財產,實行國有制,而是讓人民在經濟生活上地位平等,共同富裕,所謂「讓全體人民富起來」也。孫解釋:「我們的民生主義,目的是要打破資本制度……所以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他因此「希望看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願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

曾鈺成出身左派陣營,參與過六七暴動。那一代左傾分子之所以篤信共產主義,多少因共產主義體現著平均主義。香港發展不出馬列式共產,退而求其次,即幫助人們享有財富,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曾氏爭取全民派錢,覺得這是「一視同仁,人人受惠」,可謂貫徹他早年的信念,始終如一。

港共雖然掛著「共」的招牌,但「不肯派錢,因為不能接受財富再分配的理念」,更似是一個大右派的小政府 (minimal state)。

既然元老出了聲,民建聯、工聯會一眾徒子徒孫,是否應該「加多兩錢肉緊」附和,對港共「群起而攻之」呢?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全國政協會議開幕,主席俞正聲於回顧部份雖提及「政協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卻在未來工作建議上刪去「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字眼。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鄧小平和平統一台灣的偉大構想,假如習近平連「國家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都可以打破,廢除「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其實沒什麼值得驚訝。

有趣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佘德聰,竟在小組會議建議中央:在合適時間促請港共去除和減少殖民政府留下的符號,包括香港的地名、街道名。不知是有心配合中共主旋律,抑或急於拍馬屁。

網民紛紛感慨《皇后大道東》歌詞快將成為事實。可是,與其徒然感慨,不如指出:(1) 此舉將會造成香港交通運輸的大混亂,因港人已習慣有英殖氣息的地名、街道名 (2) 此舉等於要將香港英殖歷史去走,是對歷史本身的不尊重,對幫助下一代了解自己身份的不負責任。

佘德聰何許人也?福建省泉州市出生,1974 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一個大陸居港人士,憑什麼可對香港去不去殖指指點點?

諸葛武侯曰:「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天的香港亦然。

政協會議置香港於死地的同時,一眾反對派在中環搞點油燈儀式。一盞燈代表一個希望,寓意香港人心不死,當中有剛被 DQ 的周庭,也有踏入古稀之年的「民主老人」李柱銘。

有時不是故意鞭撻他們,但香港現在是什麼景況?還寄望勝出選舉能帶來改變?還沉迷玩行為藝術?繼續採取此種抗爭方式,只會招人笑柄,於世何益?

尚有一批覺得心灰意冷,黯然移民,認為「真香港人」在海外者。

筆者倒想問問,我們未成年的小童,父母俱為基層土生土長香港人,他們難道移離不了,無奈接受港共劣質教育,就被迫成為中國人麼?移民固然是個人選擇,移得到也證明閣下條件優厚。然而,請不要趾高氣揚!高高在上!香港要發展,總需要有土生土長的人留守。留守的土生土長者,皆是香港人。可以的話,我們應盡力聲援,幫助其免遭染紅。作壁上觀,冷嘲熱諷,誰也不比誰高尚。

又有一批喜歡將什麼都冠以「本土」、「香港人」之名,言必稱「香港人嘅雪糕」、「香港人嘅薯圈」,喝要喝德國品牌的啤酒,旅遊一定要去歐美澳紐,而且要用 BNO。

首先,BNO 全稱為「英國國民 (海外) 護照」,對英國國民身份不甚認同,只求炫耀 show off,不要續領。其次,謬波不是說「海洋公園是香港人嘅公園」嗎?「本土」之所以有意義,「香港人」之所以要提出,重點在:反共,至少是拒共。不敢反共 (拒共),甚至以為林鄭某些政策都不錯,「俾個機會佢啦」,這些人實際都是建制派,是中國人。

至於著力從事香港歷史論述、緬懷七八十年代美好光景,米蘭昆德拉說:「人民對權力的抗爭,就是記憶對遺忘的抗爭」,無可厚非。

不過,寡頭的回望,忽略了對未來香港展望、計劃、實幹、應變,香港始終是一具安放在博物館的死屍,絲毫不見生命力,縱有一本本著作問世,亦僅為哀悼死者之輓歌而已。

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有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這裡的「國家」若換成「香港」,非常有意義。

要守護香港,不用手握刀劍,不費一兵一卒。只須:

(a) 各自做好社會上的崗位,不要走精面、呃秤、天天扮工等放工;

(b) 愛護幼小,勿對他們做政治洗腦,要對得住良心;

(c) 照顧老弱,捐錢之餘,不妨親自關懷;

(d) 服務行業多針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客源,即使要服務陸客,都要堅持使用廣東話 (或直接用英語);

(e) 不要貪方便寫簡體字;

(f) 別太斤斤計較,自私自利,待本地人以真誠;

(g) 要敢於挑戰權威 (在職場為上司,在公民社會為統治階層),不要害怕,對中殖、荒謬言論「千祈唔好慣」,捍衛自身權利和自由。

還有許多東西能夠做,不贅。

總之,國家是由人民組成。縱使再無「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只要香港人仍然在香港,守望相助,團結互諒,反抗到底,香港是有希望的。切勿忘記「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教訓!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羅富國登場

1937 年 4 月,郝德傑獲任命為錫蘭 (斯里蘭卡) 總督兼三軍總司令。離別在即,有民眾上書要求郝留任,可惜未能成事 (由此可見他為官名聲甚佳)。

郝德傑對香港始終感到陌生,他後來回憶:「在香港的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在想念著馬來亞的一切,總想找個機會回去看一看,調查一下我曾經安排的事情進行得怎麼樣了。好像我仍然是馬來亞的行政專員,只是臨時外出而已。我相信女王只是讓我暫時代行這裡的總督職權,我不日將回到馬來亞去。在港期間,我甚至同我在馬來亞的朋友保持著在外人看來很不尋常的聯繫。」

畢竟長期於馬來亞工作,對馬來亞有極深感情在所難免。

做過在位時間最短 (1 年 4 個月) 的港督,郝德傑到錫蘭收拾司徒拔的爛攤子。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新加坡、馬來亞相繼落入日軍之手,英廷改用萊頓爵士 (Admiral Sir Geoffrey Layton) 為錫蘭三軍總司令,使郝非常不滿,一度打算請辭。幸好他知道以大局為重,戰時與萊頓緊密合作,錫蘭安全才得到有效保障。

郝德傑晚年雖受疾病困擾、妻子逝世雙重折磨,但他仍致力推動英國殖民地獨立及組建英聯邦。1951 年 7 月 14 日,郝因腎衰竭病逝,終年 66 歲。港府 7 月 16 日下半旗致哀。

接郝德傑棒出任港督的羅富國 (Sir Geoffrey Northcote),1904 年 5 月加入殖民地部,旋即被派往非洲任職。1921 年,羅擔任肯雅助理輔政司。1927 年 2 月,擢升為北羅德西亞 (贊比亞) 布政司,同時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1930 年,轉往西非黃金海岸 (加納) 任輔政司,先後兩度署理總督一職。1935 年 3 月,改派到南美洲出任英屬圭亞那總督兼三軍總司令,兩年後調至香港。

羅富國 1937 年 10 月抵港履新,正值日本全面侵華,大量難民為逃避戰火南來,使香港人口急增。據統計,1937 - 1941 年間,人口從原本約 100 萬跳升至約 160 萬人,對住屋構成沉重壓力。

另外,香港作為轉口港,繼續容許轉運武器到中國大陸,令日本相當不滿。日軍轟炸九廣鐵路華段,即旨在截斷港、中兩地往還。羅富國初時對國府示好 (1938 年 7 月乘九廣鐵路到廣州回訪國府廣東省主席吳鐵城),隨著 1938 年 10 月廣州淪陷,羅改變態度,宣佈香港維持中立,並限制對中國大陸的武器轉運,壓抑在港的反日活動 (此亦是現實政治使然)。

戰雲密佈,香港師資學院的成立彌足珍貴。

1939 年,港府決定開設一所全日制師範學院,定校址於西營盤般咸道,暫設校於附近的醫院道。第一任院長為柳惠露 (前譯羅威爾) (T. R. Rowell)。1941 年,香港師資學院般咸道校舍啟用,改名為羅富國師範專科學院。保衛戰爆發,學院停辦,至 1946 年 3 月恢復。

由於羅富國倡議設立香港師資學院,學院遂以他命名,且以其家族徽章作校徽 (羅富國於緊張的備戰氣氛下,不忘香港教育發展,這份心思,十分難得)。

二戰結束後,羅富國師範專科學院跟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並列,它們 1994 年併入香港教育學院。

又羅富國任內,香港大學理學院也獲得擴充,1941 年建成的羅富國科學大樓,直到 1990 年才遭拆卸。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Russell Spurr,《Excellency: The Governors of Hong Kong》。

3. K. M. De Silva,《A History of Sri Lanka》。

4. John O'Regan,<Caldecott, Sir Andrew (1884 - 1951)>。

5. <郝德傑逝世,各機關下半旗誌哀>,1951 年 7 月 17 日《工商日報》。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財爺

謬波理財新哲學,令人懷念起英治時期三位財爺:郭伯偉、夏鼎基、彭勵治。

郭伯偉崇尚「自由放任」政策,積極維持低關稅,令不少價廉物美的進口貨品得以流入香港,市民選擇增加。英國國防大臣建議將部份駐港英軍軍費以稅收形式轉嫁給市民,被郭大力反對。郭雖不贊成福利主義,卻著力開展「廉租屋計劃」,協助寮屋區居民改善生活之餘,亦使港府有足夠土地可供發展。

夏鼎基繼承郭伯偉的理財思維,發展出「積極不干預」。政府不應隨便擾亂市場運作,但仍需要為市民提供一些基本生活保障,例如:醫療服務、築路等,以及向房屋、教育、衛生服務、社會福利等範疇注資。夏又希望透過稅制改革 (如加設利得稅) 增加港府收入。

彭勵治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制定聯繫匯率制度,把港元兌換美元的兌換率制定為 1 兌 7.8,將港元與美元掛勾,以穩定香港經濟。彭出任財爺,正值八十年代初,前途談判進行得如火如荼,市民對港元信心動搖,致使港元不斷貶值。彭及時出手,平息了危機,不久《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恢復穩定。

跟戰後英國的左傾迥異,香港始終奉行經濟自由主義,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曾經不只一次讚賞香港,說:「香港是自由經濟的最後堡壘」、「如果想了解自由市場的真正運作,就應到香港去。」香港能夠充當國際典範,郭、夏、彭三人居功至偉。

主權移交廿載,香港淪落到由一個只知搞劏房和囤地的大花筒做財爺,DSE 免費考、限派海洋公園門票一萬張......要多騎呢有多騎呢。中殖時代,與英治相比,簡直是「打邊爐同打屎忽」的分別。

宋太宗的政績及其為人

宋太宗剛即位,求治心切,曾讓群臣當面上奏,即時予以回答,確保言路暢通。

太宗又重視人才選拔,包括:

(1) 親自考核禮部舉人。張齊賢便是在太平興國二年 (公元 977 年) 高中,獲賜進士及第;

(2) 詔禮部閱貢籍,得十五舉以上進士及諸科二百八十四人,並賜出身;

(3) 欣賞儒者邢昺學識淵博,破格批准他升殿講《師》、《比》二卦,且許其闡發諸經題意,「擢《九經》及第」;

(4)《九經》七人不中格,憐其老邁,特賜同《三傳》出身。

他對侍臣說:「朕欲博求俊彥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爲致治之具矣。」竟沒有想到滋生冗官的問題 (田錫:「宰相若賢,當信而用之,非賢,當擇而任之。奈何置之爲具臣而疑之若眾人也」冗官問題於此已可約略被窺見)。

太宗其他政績還有:

(i) 減免下戶差役 (宋太祖因應前朝制度,「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後有貧富,隨時升降」。經宋太宗修改,「定諸州戶爲九等,上四等充役,下五等免之」);

(ii) 給「京朝官釐務於外者」御前印紙,勒令他們書寫施政事跡。官員不准用「細碎之事混淆其間」;

(iii) 安排諸道轉運使及長吏,趁豐年儲存充足糧食,以防水災和旱災;

(iv) 獎勵農桑,親耕籍田;

(v) 善納諫言 (採納趙普「不能亂天下法」的意見,不再偏幫驕恣不法的內侍侯莫陳利用,將之誅殺)。

(vi) 置審刑院 (有見於「大理、刑部吏舞文深刻」,乃「置詳議官六員」,專門負責覆核大理寺及刑部的案件,對刑事審判作出監督制約)、審官院 (負責京朝官的考課詮選事務)。

(vii) 立崇文院 (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專門貯存古今書籍。崇文院中堂別建祕閣,收藏珍貴善本書,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祕書監。

跟後周世宗一樣,太宗以李世民為效法對象,嘗語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

參知政事李昉微誦白居易《七德舞》詞:「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內容皆唐太宗德政,使人心悅誠服。太宗聞之,倉促站起,反躬自省:「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

不過,太宗為人頗受道、法兩家陰謀詭詐思想影響,見「人君當淡然無慾,勿使嗜好形見於外,則奸邪無自入。」

田錫上疏:「時久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業自多。然臨御九年,四方雖寧,而刑罰未甚措,水旱未甚調,陛下謂之太平,誰敢不謂之太平。陛下謂之至理,誰敢不謂之至理。」此見太宗自以為是,喜歡聽人逢迎。

「三分鐘熱度」,無法堅持到底,更是其一大致命傷 (富弼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詔群臣論事,欲面奏者,即時引對,此言路所以無壅也。自後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對,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邊事,逾月不得報。邊事尚拘常例,況他事乎」)。

幸好太宗喜歡讀書 (他對李至說:「朕無他好,但喜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

他又「不欲塞人言路」,身邊李昉、田錫、寇準等俱為難得之良臣。

太宗雖為「中人之資」,管治尚算穩定。

《宋史》對太宗的評價非常正面:「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

中共祖師爺毛澤東下的批語卻截然不同:「但無能」、「此人不知兵,非契丹對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宋軍採用類似現代化集團軍的編制,跡近國軍。而契丹「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正是共軍所擅長。毛根據自身經歷,遂得出這一看法)、「趙匡義小人之言」,比較傾向負面。

至道三年 (公元 997 年),太宗因箭瘡駕崩。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3. 脫脫等,《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