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習近平去年訪問英國,提到中國有自己一套「法治」傳統,其引述韓非的話「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以為佐證。韓非式「法治」究竟是什麼一回事?這其實可以從<五蠹>篇中找到答案。

<五蠹>篇有以下四句:「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儒指熟讀經史、文筆出眾的知識分子,俠指擅長武術、仗義扶助弱小的人。韓非竟然認為,統治者禮待上述兩類人,天下即告大亂。「法」乃統治者維持天下穩定的工具,其必然對儒、俠嚴加打壓。知識分子、勇武義士盡數被迫害至死,韓非式「法治」原來是如此一個模樣。

西方的「法治」(rule of law) 著重建立一套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讓人民的基本自由 (包括:言論、新聞、出版、宗教信仰等自由) 得到保障。作為當權者,其仍然要受到法律約束。換句話說,「法」在西方並非維穩工具,具有一定凌駕性。

秦始皇一味追隨韓非步伐,終引發「坑儒」事件、俠客潛伏民間,惹得千古罵名之餘,江山亦不見得能夠永久保存。

習近平不懂反省,於人家文明國度宣示自身不文明的地方,猶如在羅馬噴水池前伸出纏得畸了型的小腳,中國人到處遭受歧視、厭棄,不是合情合理嗎?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紀念錢夫子,讀好香港史

今天 (8 月 30 日) 是歷史學家錢穆先生逝世 26 周年。其成名作《國史大綱》前言有以下一條:「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過去我們讀到這裡,「本國」理所當然是指中國,但目前本土思潮熾熱,「港獨」、「建國」呼聲此起彼落,「本國」似乎被賦予全新內涵,該用來指涉香港。

香港人對香港史有沒有「溫情與敬意」呢?試在街上問一下東華醫院及保良局為何成立,知不知道甲戍風災與天文台的關係,「香港保衛戰」有哪些將領為港捐軀,客觀認知尚且欠奉,更遑論生起情感。香港一直被視為移民城市,主要原因是:此處長期缺乏以香港為本位的國史教育。

九龍西立會候選人李泳漢質疑香港史獨立成科無助年青人投身職場。從純粹功利的角度看,李氏所言非虛。不過,請各位注意,世上有些東西比功利更珍貴。當自身民族無法綿延、身份認同模糊不清,縱有家財萬貫,也是異鄉人,無根的浮萍,隨波逐流,苦無歸處。

錢穆撰寫《國史大綱》之時,正值日本侵華。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錢氏抱着為「中國人寫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秉筆直書,盼若中國不幸戰敗滅亡,至少留給後人一部介紹中國歷史及文明成就的著作,好助日後恢復。

徐承恩去年出版《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將香港這座城邦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一個香港人要提筆書寫自己成長地方的歷史,全因中共魔爪快將毀滅香港。

觀乎 689 不容許在校園內討論「港獨」,香港委實命懸一線!大家紀念錢夫子,就請讀好香港史。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這裡還是香港嗎?

港共高調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卻漠視剛剛過去的重光紀念日,所謂對歷史尊重,說到底不過是為政治服務。中共國金牌運動員訪港,一眾官員熱烈歡迎,香港運動員則備受冷落。知名藝人汪明荃甚至在電台節目中拋出:「你係中國人,你係中國嘅土地,呢樣嘢係冇得改變,除非你唔想做中國人,你咪移民去第二度。」我城沉淪至此,不禁令人懷疑:這裡還是香港嗎?

97 主權移交前,重光紀念日是公眾假期。「風之后」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奪取首面金牌,全港上下莫不欣喜若狂。「阿叻」陳百祥親自在錄影廠揮舞龍獅香港旗慶祝,珊珊一句「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更觸動無數港人心靈。那時沒有對中共國運動員的崇拜,反而有極強烈對香港的自尊自豪感。汪明荃穿著黑色魚網絲襪性感惹艷在無線台慶唱跳《熱咖啡》,中國人果真容許如此傷風敗德的表演嗎?

香港從來不是現在模樣,它時髦、自信、念舊。英女皇說:「香港是我皇冠上一粒珍貴的珠寶。」在 97 前確是實情。奈何歷經「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立法會選舉竟然出現恫嚇候選人,連荒謬到「以胸襲警」亦被判罪成入獄。香港由成就有目共睹變得一敗塗地,孰令致之?正是中共及港共朋比為奸!

9 月立法會選舉,乃香港人重奪屬於自己的香港的一次機會。任何候選人,只要明確堅持反共立場,都應該被送入立法會。要求撤換梁振英太沒意思了,難道林鄭當特首,香港會好嗎?不會吧。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同在一間機構工作,大家朝夕相對,很多時自自然然會談起各種事,甚至訴起苦來。然而,某人離開龍潭虎穴,另謀高就了,有朝一日在街頭相遇,他 / 她尚且會記得你嗎?他 / 她可能因你熟識的面龐而跟你打招呼,但揮手過後,大家又向著相反方向走遠,於茫茫人海裡失散。這令人想起樂隊 Beyond《灰色軌跡》幾句歌詞「心一再回憶,誰能為我去掩飾,到那裡都跟你要認識,洗不去痕跡,何妨面對要可惜,各有各的方向與目的」。

莊子未有投身過現代職場,卻對人生無奈有著深刻精微的洞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大宗師》裡一句話,全文如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變成陸地,兩條小魚彼此用嘴巴呼出濕氣,用口沫來滋潤對方,使生命得以維持。可是,與其在死亡邊緣互相扶持,不如各自回到廣闊的江河大海,逍遙自在,忘記舊日種種恐懼和憂慮。

同事之間申訴上司無能、機構賤視人才,不像「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嗎?離開原本工作崗位,有自己一番新天地,不再記起往昔的人與事,不像「相忘於江湖」嗎?

陶淵明有一名篇《歸去來辭並序》,其中有幾句教古今讀者震撼:「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離開之心那麼強烈,試想五柳先生重遇官場上故人,他將作何反應?還不是點點頭、揮揮手,慢慢走遠。

當然,對於仍慘受煉獄煎熬的人來說,他們多少希望有人扶持,有人安慰。不過,假如你真的愛惜一個人,視其為朋友,自己獨自承受痛苦畢竟比二人同歸於盡好。

後世有謂莊子冷酷無情。其實,懂得莊子的,就知道他比任何一個先秦思想家更深情。

我們需要敢於動手的行動者

香港目前不是處於承平時期,而是陷入危急存亡之秋!

由林榮基被失蹤八個月,到周永勤遭土共威嚇而棄選,我們免於恐懼的自由正在一點一點失去。出奇可悲的是,街上依舊有很多人捉小精靈。稍為懂得打算的,就續領 BNO / 籌謀往外國做二等公民。上街?沒用的了,上來幹什麼。結果,只有青年及進步的中老年人在怒吼,其他都選擇默不作聲。

選舉論壇上,「泛民」唇槍舌劍,左一句「不想香港變成一國一制」,右一句「抵擋中聯辦干預」。請各位翻查紀錄,高鐵超支撥款通過,「公民黨」楊岳橋在幹什麼?又「民主黨」元老司徒華怎樣看待「普教中」?雄辯滔滔不代表阻截到赤禍,我們更需要勇敢走出座位動手的行動者!任你言辭說得再漂亮,不願離開座位 / 只知擲紙星星及拉無效果的布,我們何必要投你?

英治時代,港府會聆聽市民意見,調整失誤政策,消弭反對聲音。那些年,口舌便給的確很有用。可是,現在不同了。佔領七十九日,港共絲毫沒有退讓。全民退保、男士侍產假、動物權益......即管談,即管做研究,不落實罷了!港共根本是一個無賴政權,你不斷在口頭上促請、要求,有用嗎?

許志峯對「體育救港」成效存疑,但於筆者眼中,「體育救港」至少是沒有出路的一條出路。當立會完全喪失制衡功能,遊行示威不再具有號召力,「體育救港」未嘗不可聚集一定人流,為日後勇武抗爭作好準備。

新階段需要新的抗爭方式,不願 / 無法適應新階段,乃香港遲遲不見曙光一主要原因!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租借新界

1898 年 6 月,中、英兩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邊界全面確立。

「租借新界」,由來已久

「租借新界」建議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遮打爵士於 1894 年提出。

早在遮打爵士之前,已有不少殖民地官員及英商提出類似看法。他們認為,新界可作為香港與中國的緩衝地帶 (此想法高明至極。中國歷史上,北宋聯金滅遼引致徽、欽二帝蒙塵,南宋聯蒙古滅金招來崖山覆滅。緩衝地帶之重要,不可忽視),同時可提供土地興建房屋、軍隊駐紮及訓練所需設施。

不過,礙於倫敦政府無意在中國進一步擴張領土,意見最後未有落實成為具體措施。

1894 年是關鍵的一年。上環太平山街爆發大規模鼠疫,港島密集的人口必須分散以阻止疫症蔓延,為「租借新界」增添了迫切性。

又日本在甲午戰爭大獲全勝,展示出強大經濟及軍事實力。歐洲列強乘中國積弱,爭相瓜分其港口及土地。倫敦政府憂慮敵對勢力一旦攻入香港,港島和九龍半島根本無險可守,於是決定重新考慮「租借新界」。

加上港島和九龍半島缺乏農業、工業用地,基於自給自足的需要,港督威廉‧羅便臣二話不說採納遮打爵士主張。

保障安全,防範中國:從威廉‧羅便臣的話看「租借新界」

透過威廉‧羅便臣發給殖民地大臣的信件,我們或者更能明白「租借新界」是什麼一回事。

威廉‧羅便臣在第一封信中說:

雖然難以置信,但我請閣下注意下列事實:加普礁和橫瀾及其上面的兩個有價值的燈塔屬於中國。港口的東、西進口鯉魚門海峽和青洲水道屬於中國。鯉魚門要塞是中國領土。海港北岸方圓二英里之外屬於中國。九龍城屬於中國。距離維多利亞港只一英里左右的鯉魚門水域屬於中國。

中國本身,或是同中國或英國開戰的另一個國家可能登陸珠江北岸或鯉魚門海峽外的大鵬灣,南下九龍半島,這不僅對我守軍不利,而且很容易從中國領土炮轟維多利亞港,截斷糧食供應。

竊以為,香港邊界應該推至大鵬灣,從那裡伸延到后海灣,至少也得像威斯特利走向那樣,以東北面鯉魚門海峽伸展到九龍背後的山頂,包括珠江口汲水門在內,以確保女皇這塊有價值的領土的安全。再者,加普礁、橫瀾、大嶼山和所有香港三英里以內的海島均應割讓給英國。否則,一旦爆發戰爭,本殖民地將難以防守。

簡單而言,「租借新界」是要改善香港防衛狀況。否則,「『東方直布羅陀』香港,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麼安全。」

威廉‧羅便臣在第二封信中說:

如果說割取對岸大陸的一角並完全控制鄰近水域,對本殖民地安全和應付歐洲敵人是非常必要的話,更不用說對付中國了。

中國的國力現正處於最低點,但考慮到日本的進步,50 年之後,也許 20 年,中國可能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具備足夠的技術知識開發他的自然資源。到那時候,如果香港邊界仍像現在一樣,中國的艦隊停泊在九龍灣,周圍的山頂和島嶼為中國所有,我們往哪裡躲。靠人家發慈悲? 

目前的大好時機一縱即逝。不管日本的成功有多大,不管中國的屈辱有多深,中華帝國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她不會長期安於現狀。日本對華戰爭將激發起全面起義,20 年後的中國再不是吳下阿蒙。

原來「租借新界」牽涉對日後中國強大的防範。今天細味,除了不得不佩服前港督高瞻遠矚,還益覺「香港繁榮穩定以中國衰頹破敗為前提」所言非虛。

簽署《專條》,展拓界址

1897 年 11 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佔領山東半島南部膠州灣,翌年迫清廷租借膠州灣九十九年,揭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

俄國未幾出兵佔領大連市及旅順軍港。1898 年 3 月 27 日,與清廷簽署《旅大租地條約》,強行租借旅順、大連 25 年。

法國也有意分一杯羹,1898 年 4 月強租廣州灣,為期九十九年。

威廉‧羅便臣深恐法國染指兩廣 (廣東、廣西) 危及香港安全,要求英國政府派遣駐北京公使竇納樂 (Claude MacDonald) 與清廷談判。談判過程甚為順利,中、英雙方卒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正式向清廷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一大片土地,以及附近逾 200 個離島,為期九十九年,到 1997 年 6 月 30 日屆滿。

總結

高馬可提及竇納樂談判時的心態:「租借九十九年事實上與永久割讓無異。」現在有種呼聲:「港島及九龍半島歸英國管治,新界歸中國管治」,此完全不合理。要麼港九新界全數「歸英」,要麼港九新界全數獨立,別無他選。

新界 (New Territories) 是英治時期港中區隔的產物。因為新界,香港可以發展自己的農工業;因為新界,香港國防相對安全。中共大搞「東北發展計劃」,欲拆除新界邊境而後快,這無異於吞併香港、滅亡香港!

誠然,英國接管新界鄉郊時,一度遭遇鄉民頑強抵抗。可是,「新界六日戰」後,港府並未採取嚴厲高壓手段,反而對原居民的風俗習慣予以尊重,且積極攏絡各地方勢力,確保他們享有特權。1925 年,港督司徒拔親自到錦田交還「新界六日戰」戰利品 - 吉慶圍鐵門,獲鄉民夾道歡迎。華洋合作共治,只怕才是新界百多年發展的實相。

順帶一提,《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無損九龍寨城繼續隸屬清廷管治。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香港再沒有公平公正的立法會選舉

當中共為了讓何君堯獲勝而不惜威迫周永勤棄選,九月立法會選舉基本上已不再公平公正。前有「港獨」、「歸英」候選人被無理篩走,今有土共恐嚇周身邊的人促使周退下火線,中共根本就是要全面控制立法會選舉結果。選舉必須彰顯選民獨立意志,現在「中共統治下,普選必然假」一語成讖,無論最後選舉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予以反對!

何君堯是什麼貨色的人呢?初一「魚蛋革命」甫結束,他在港台「城市論壇」公開表態支持警察開槍殺「暴徒」。被網民質疑虛報學歷,他寸爆回應:「你唔好理我出處係邊度,總之就唔係野雞。」他還要標榜自己是客家人、基督徒,說到底不過為選票。如此品格卑下、自私自利、冷酷無情之小人,中共竟讓他入立法會,寧願得罪中產,也在所不惜。有謂習近平猶如明代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筆者信矣。

「東講西讀」在面書專頁上說:「周永勤被威脅棄選事件,讓香港人親眼見識到: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如何將一個第一世界文明國家,夾硬變成了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遙想「末代港督」彭定康治下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尚且不曾傳出種票、幽靈選民、海鮮餐等,更遑論有候選人遭受政治恫嚇。

經過三十多年努力,香港沒有令中共變得文明、民主,中共卻用粗暴方式摧毀香港。重溫劉慧卿 1984 年質問戴卓爾夫人:「你把五百萬香港人交給共產政權,道義上說得過去嗎?」,教人心傷之餘,日益熾烈的獨立呼聲未嘗不可理喻。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教育界無梁漱溟,只充斥「五嶽劍派」

港共政權不准校園出現「港獨」呼聲,一眾教師紛紛自我審查。其實,當犯婦人 (即范徐麗泰) 說「自決」是「港獨」的美化詞時,「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距離「港獨」還會遠嗎?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相信按《基本法》照本宣科會安然無事,看看台共謝雪紅的下場吧,主張「台人治台」就是「台獨」!很可惜,香港教師歷史知識貧乏,部份甚至強不知以為知!

對內噤若寒蟬,對外則依照教育局定下的主旋律起舞,儼如扯線玩偶。送學生往「一帶一路」交流團、主任級以上教師天未亮上大陸接跨境學童到校參觀、開口閉口 STEM 和電子教學,教師成了導遊、經紀,什麼傳道、授業、解惑,通通不及一個「錢」字重要。這就是我們的老師,試問其如何能作為下一代之表率?

民國時期,有一梁漱溟,未有進過大學,未曾受過師訓。北大校長蔡元培破格起用他講授印度哲學,全因他所寫文章《究元決疑論》,而非學歷。梁入北大,立志為孔子釋迦抱打不平。此一念頭,下迄「文革」仍未有絲毫改變。「批林批孔」熾烈的時代,梁依舊堅持一貫立場,向隨波逐流者大聲疾呼:「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梁卒之贏得「鐵骨錚錚」美譽,為人師者理應如此。

一味「跪地餼豬乸」,還要玩弄陰謀詭計,搞山頭主義,不免令人想起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五嶽劍派」。同氣連枝是假象,勾心鬥角是本質。「五嶽劍派」最後在能人被排擠、賢人被壓迫下一蹶不振,香港教育界恐怕亦會得到相同下場!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和第三個「道」字解作萬物運行的規律,第二個「道」字解作說出、指明。全句的意思是:假若一萬物運行的規律可透過言語清楚說明,其必然非恆久不變的規律。換句話說,恆久不變的規律一定無法藉著言語全幅表達。

日常生活中,我們長期愛一個人,那份愛往往很難白紙黑字寫成各項具體行為,列出一張清單來。又本土派喜歡爭拗「香港文化是否華夏?」,為「華夏」做種種論述,其實一開始立論,「華夏」即失去本來面目,反而親身焚香祝禱、一家人吃團年飯,「華夏」是什麼一回事才更好被了解。這些都是活生生「道可道,非常道」的例子。

儒者喜歡把道理講得通透,他們自然不接受「道可道,非常道」,而強調講習議論。故此,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英美哲學家著重邏輯和語言分析,他們也未必認同老子的話。只有魏晉名士荀粲,深受老子啟發,主張「言不盡意」。他確實看見語言文字有局限性。

今時今日,立會候選人於選舉論壇上唇槍舌劍,究竟講了些什麼?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互不相讓。老子千百年前一句話,已經將現在論壇之無意義揭示出來。

九龍西異軍突起,「大陸朱」並不大陸

今屆立法會九龍西選區,有一異軍突起的人物 -「大陸朱」。

「大陸朱」原名朱韶洪。翻查資料,原來他是退休建築裝修判頭,早年從大陸逃到香港。他過去曾參與保釣,後來加入「公民黨」和「人民力量」,現在則以「維園衝鋒」主席名義出選。儘管年逾六旬,反共立場依然鮮明。在其面書專頁,一張又一張親筆手寫的發言稿,字體端正秀美,剛毅不屈,乃上一代老香港遺風,90 後、千禧後已無法接續。

他的競選口號「英式管治,兩制對峙」更加令人眼前一亮。英國殖民管治向來被中共視為香港奇恥大辱,老香港當下卻站出來高聲擁護。至於「對峙」兩字,下得甚妙,他解釋:「我們執正一國兩制,井水不犯河水」,中共不要干預香港,香港對中共視若無睹,此還不是主張中港區隔?

對比毓民有陳雲「城邦論」作為「永續《基本法》」的理論根據,「大陸朱」論述明顯較為淺薄 (「追回雙普選」甚至有點不切實際),但勝在是多數香港人心聲,較易受落。

加上多年來在維園默默耕耘,不平則鳴,且西裝筆挺出席各選舉論壇,於瘋子、奴才、共狗歪理連篇下,這位突起的異軍未嘗不是一股值得支持的清泉。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政治智障,慘不忍睹

今屆立法會候選人不少是政治智障,此乃香港的悲歌!

新界東李思傿援引《基本法》第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譴責陳雲搞「港獨」。

首先,陳雲從來不贊成「港獨」,他是主張透過修改《基本法》,以確立香港固有的實然主權,恢復香港城邦國體,再而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締結「華夏邦聯」。其次,現行《基本法》乃「小憲法」,並非天條。它是可以修改的。據此,《基本法》第一條怎會是巍然不可撼動?其三,《基本法》由起草到制訂並未得到民意授權,港人接受是人情,不接受是道理,搞「港獨」有何不可?

九龍西梁美芬更荒謬,說要禁止校園師生討論「港獨」。

第一,討論不等於鼓吹、宣揚,《基本法》第二十七條寫得明白「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以「教壞年青人」之名禁講「獨」,這是極權體制思想箝制、言論審查的卑劣手段!第二,即使部份教師在校園宣揚「港獨」,難道學生不懂得深思熟慮、明辨是非嗎?校內所有教師都贊成「港獨」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生的思維能力才會有所長進。刻意統一思想,只會令學生不曉得用腦袋思考,那麼通識科設來幹什麼?難道真的為政治洗腦服務?

有一李泳漢,自稱無政黨背景,談到香港史獨立成科,竟然質問游蕙禎:「讀完香港史,係社會上可以做啲咩 (行業) 先?」

敢問李君,讀畢附加數學、文言文,在社會上也是找不到工作的,這是否表示附加數學不用設科,中文科不用教文言文?又身份認同往往透過學習歷史而來,過去我們認自己是中國人,源自多年來中國歷史教育,今天我們認清中共猙獰面目,堂堂正正向外界宣佈「我是香港人」,香港史焉能不獨立成科?焉能束之高閣?

候選人集體政治智障,反映一個事實:香港社會嚴重缺乏政治教育,太過愚昧和功利,人們安於做奴才而不以為恥。坦白說,「永續基本法」一類精密政治計算注定曲高和寡,建制派、功能組別將繼續盤踞立法會,泛民、社記人力則在鏡頭面前「堅 (演戲) 抗爭」,拉毫無作用的布。

李怡先生說得好:「立會選舉,吾不欲觀之矣。」不欲觀之,非因泛民會亡黨,而是香港政治生態實在令人不忍卒睹!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驅逐孫中山

1896 年 3 月 4 日,孫中山先生被驅逐出境,5 年內不准至香港。

廣州起義失敗

自從上書李鴻章不獲接見,孫遂投身體制外革命。1894 年 11 月 24 日,孫成立革命組織「興中會」,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隨即密鑼緊鼓籌備武裝起義。

孫首先得到兄長孫眉、鄧蔭南等人的經濟資助,再而在業師康德黎博士 (James Cantlie,香港西醫書院創始人之一) 介紹下認識日本人梅屋莊吉。梅曾說:「君 (指孫) 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加上主動派人往澳門、新加坡、廈門等地替孫購買武器,「興中會」很快具備足夠武裝力量。

不過,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似乎對孫的行動有保留,他於一封信中提到:「孫文仍時時來館,提出務欲我國予以聲援......且不說內部事宜,亦不談黨員人數,又無勃興之準備......尊強盜為英雄豪傑等事,皆恰有閱讀《水滸傳》時的感覺。總之,孫文等所說的要在兩廣獨立成立共和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

概言之,「興中會」透明度不足、綠林色彩濃厚、政治理念欠缺周詳落實計劃,乃日本不願支持孫的原因。

然而,孫並未就此放棄。1895 年 2 月,他聯絡鄭士良、陳少白等舊友於中環士丹頓街 13 號組建「興中會」總部 (外懸「乾亨行」商號招牌以掩人耳目),商討起義細節,同時積極拉攏外國勢力。3 月,「興中會」仝人一致決定先攻取廣州,且採用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

當時,楊衢雲、謝纘泰成立的「輔仁文社」已和「興中會」合併。孫打算在廣州發難,楊則負責後方支援。

孫進入廣州,創「農學會」廣招同道,又定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10 月 26 日) 為起義之日,可惜一切準備就緒,事機竟然外洩,以陸皓東為首的多名「興中會」成員被捕處死,孫遭清廷通緝。

港督下驅逐令

早於 1895 年 8 月,港府下令封閉「乾亨行」。廣州起義失敗後,清廷向港府施壓,要求:(1) 制止孫在香港的政治活動 (2) 將「興中會」的消息通報。港督威廉‧羅便臣為免引起外交紛爭,以「孫逸仙會危害本殖民地的和平與良好秩序」為由,向孫發出驅逐令,孫被迫離開香港,轉赴日本。

臨行前,孫曾寫信給輔政司駱克,質疑港督做法「不符合英國的法律和慣例」,駱克未有正面回應,僅重申:「本政府不願允許任何人在英屬香港地方,組織策動機關以為反叛或謀危害於素具友誼之鄰國......凡若所焉,有礙鄰國之邦交自非本政府所允許」。

孫被逐一事未幾獲得傳媒關注,本港多份報章批評港督做法錯誤。英國國內甚至有議員向殖民地大臣張伯倫提出質詢:「事前中國政府曾否請求香港總督將孫逸仙驅逐出境?若有此事,在採取行動之前,是否呈報過殖民地部?如果這位中國的改革家在英屬領土未曾觸犯英國的法律,能否撤回該驅逐令?」張伯倫答覆:「驅逐令出自港督合理判斷,非清廷迫逼的結果」,拒絕介入事件。

總結

孫中山先生於香港籌備武裝起義,密謀推翻滿清,反映香港從來就是顛覆基地,非單純的經濟城市。

「興中會」成立初期出現透明度不足、綠林色彩濃厚、政治理念欠缺周詳落實計劃等問題,也有一番理由可說。革命往往需要秘密進行,假如孫將內部事宜、會員人數等詳細透露,稍一不慎,相關資料落入清廷手中,「興中會」眾人之安危很大可能受到威脅。又「興中會」骨幹為「四大寇」及三合會成員,講究江湖義氣,只知理念論述,無可厚非。

今天有人取笑鼓吹「香港獨立」的民族黨為兩人政黨、只知論述不知行動。其實,「興中會」草創何嘗不是如此?梁天琦說得好:「1895 年,冇人理佢 (指孫) 之後,成立左『興中會』,開始正式革命。幾時先成功?1911 年。由佢開始走上革命呢條路,用左 16 年先至推翻到滿清政府」,給予民族黨數年時間茁壯成長,焉知其不會是另一個「興中會」?

最後,從威廉‧羅便臣向孫下驅逐令而張伯倫不作干預,可見大英帝國尊重「在地總督擁有最後決定權」(這是「間接管治」一大特色)。總督在殖民地享有自主空間,卻要時刻受獨立傳媒監察,須顧及每個決策有否傷害大英帝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此與當下港共政權一面倒向大陸靠攏,主流傳媒如同共黨喉舌大相逕庭。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吳若蘭不知內情,認為香港「一國兩制」迄今仍運作良好,細觀這座城邦舊日的事跡,豈其然乎!

可是,這不表示「勾結外國勢力」一途不可取,畢竟孫亦透過梅屋莊吉建立武裝力量。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走的人多了,成就了「港獨」

近日,與一位主任級老師交談,步入中年的他,乃典型「黃絲帶」,新東補選時堅決支持公民黨楊岳橋。怎料事隔數月,他竟然說:「《基本法》唔駛要喇,中英談判期間香港人有代表係度咩?冇吖嘛。好老實,我個人立場,贊成港獨呀!」

無獨有偶,筆者年屆八旬的父親也認為:「《基本法》燒鬼左佢啦,共產黨自己都唔守,搞港獨冇問題!」

「港獨」能夠由少數異見聲音發展成蔓延至中、老年人的社會思潮,除了 689 推波助瀾,更多是因為大家逐漸明白到此一看法合理。

李怡先生常言:「強權永遠無法代替真理」,吳得掂夥同中共教育部不准學校講「港獨」、飯焦將「港獨」比擬為英國脫歐、胡漢清促律政司宣佈民族黨為非法組織,凡此種種,俱為強權在真理面前發抖、心虛的表現。民族黨促請港共盡快「拉人封艇」,堅毅不屈的態度,背後全有理由支持,這正是添馬集會逾萬人參與的主要原因。

有人認為,搞「港獨」沒有希望。可是,請勿忘記魯迅的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當每個香港人都意識到自己獨特的身份,跟「我是中國人」說不,再而重奪自決香港前途的權利,「港獨」未必搞不成。

如今「港獨」已到了「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地步,但願年青的政治人物謹言慎行,莫隨便與盟友劃清界線,莫胡亂發放虛假消息,沉得住氣,香港將來會屬於你們!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喺最撚痴線嘅時代,做最撚正常嘅嘢

香港正處於一個瘋癲得令人透不過氣的時代!

談論乃至口頭鼓吹「港獨」,理應受言論自由保障,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卻大言不慚,指「港獨」本身已違反《基本法》及本地法律,提倡者可能犯法。

敢問王部長,鼓吹「港獨」觸犯哪條具體香港法例?不要信口雌黃!還有,《基本法》是香港「小憲法」,憲法設立旨在限制政府權力,「港獨」呼聲來自民間,人民如何違反到《基本法》?王是否不明白憲法為何物?

最荒謬莫過於「校董學會」主席高家裕,形容「港獨」為「錯誤的政治意識」。

何謂「錯誤」?持哪套標準判定?虧他熱愛歷史,讀讀徐承恩《鬱躁的城邦》,看看千百年來香港原住民如何受到中原大一統王朝壓迫吧!劃地自限,一味視大中華史觀為正朔,批判異見聲音,這是什麼貨色的教授。

歪理連篇還有康文署署長李美嫦。香港人借嘲笑中國奧運選手發洩心頭之恨,大家有目共睹。她竟公然逆民意而行,講什麼「體育歸體育,奧林匹克精神是基於尊重,我們希望重點在體育,在運動員身上,我們不摻雜其他思想。因為他們訪港也要付出時間,亦都給我們香港體壇一個很好的機會。」

首先,那麼多國家的金牌選手可以邀請,為何只邀請中共國的?這已經不是「體育歸體育」!復次,為何要在港人反中情緒高漲之下,邀請中共國運動員訪港?延期押後真的如此困難?

再看看立會選舉論壇各候選人表現之拙劣,時而「咁我想問,嗰 100 粒偉哥係咪同你用,你無答我」,時而「請投票 2 號,毋忘義德道」、「你話人收割?雨傘運動嗰時你喺邊?你先係收割雨傘運動嘅成果喎」。

中出羊子說得對:「我地只係喺最撚痴線嘅時代,做最撚正常嘅嘢」,堅定不移宣揚「港獨」理念,就是目前香港最正常的行為!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成語「一毛不拔」今天被用來形容吝嗇自私的人,但它的出處與吝嗇自私完全無干,反而隱含著戰國時期思想家楊朱高明的政治見解。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一毛不拔」的由來。何解楊朱不願用身上一條毛髮以令天下獲得好處呢?晚出的《列子.楊朱》篇提供了答案:「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原來楊朱的看法是: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計劃好自己的人生前景,天下自然致治,人民自然獲得最大益處。換句話說,刻意捨己為天下根本不需要。

此番見解,令人聯想起民國時胡適說過的一段話:「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竊謂楊朱思想有自由主義傾向,此一觀察非常有道理。

站在儒家為國為民的立場,楊朱確實大逆不道。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維護周公、孔子之道有餘,對楊朱卻多少缺乏同情了解。後世進一步將楊朱描繪成自私自利之徒,則更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楊朱過去被家、國、天下至上的儒家主流邊緣化,今天未嘗不可作為香港年青一代的指路明燈。梁天琦一類人物的行為畢竟太難企及,我們為何不從自身做起,堅持用正體字、講廣東話和英語、多看國際新聞、順乎良心講自己所信?當人人都能盡自己本份守護香港,共匪要侵入,又談何容易!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講「獨」是判別真老師的標準

教育局用取消註冊資格迫逼教師不准在校內鼓吹某種政治主張,此在以往從未發生過,乃政治壓倒教育自主之鐵證!

筆者千禧年讀書,教中史的老師每講到反右、三年饑荒、文化大革命,例必在課堂上咬牙切齒地說:「仆你個街,共產黨!」又部份年紀較大的老師上體育課時會說:「你地呀,鍛煉好身體,第日打倒共匪靠你地!」校方從來沒有強加阻攔。學生方面,隨著閱歷漸豐,益覺師長所言非虛。當時教師是否在校內鼓吹「反共」主張呢?是,但學生因此對中國近代史認識多了、反省多了。不准在校內鼓吹某種政治主張,理由何在?

況且,今天不准教師在校內鼓吹「港獨」的政權,往昔不是透過培僑、香島等「左校」大肆宣揚馬恩列史和毛澤東思想嗎?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無他,因為港獨合情合理,拆穿了香港「回歸祖國」的西洋鏡與「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份」的謬妄。港共感到管治受威脅,狗急跳牆,唯有向各中小學教師開刀。

港獨合情合理可以從多方面闡述。其中一個理據是:二戰結束後,大英帝國瓦解,去殖民化浪潮熾烈,很多英國殖民地相繼成為自治嶺,再而邁向獨立。香港 1841 年成為大英帝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二戰後順理成章應該解殖獨立,卻因國共內戰造成大量難民湧入,港府被迫煞停民主化。英國未幾一心將香港交還中國,港人反對無門,解殖獨立的權利卒之隨《聯合聲明》的簽訂而變相被剝奪。權利既為我固有,被剝奪全非我甘願,我為何不應該取回?不可以取回?

再進一步,看看中國千百年歷史。秦始皇平百越,香港屬百越族聚居地。漢武帝派兵滅南越國,香港是南越領土之一。宋帝昺南下,是倉皇逃難,非珍視這個小漁港。清康熙實施海禁,摧毀香港漁民生計。僅太平天國、國共內戰能為香港帶來大量資本和勞動力。史跡昭彰,香港從來和中國處於對立狀態,鼓吹「港獨」有何不可?

誠然,筆者明白,目前教育界沒有老師,只有教員。教員同店務員、售貨員一樣,缺乏個人意識。網民 Peter Choi 引述一名主任計劃借教育局打港獨趕走一個「睇唔順眼好耐」、「成日同學生講佔中」的老師,提拔親信心腹,更是教人心寒。

不過,時窮節乃現,誰能夠不畏懼教育局壓迫,堅持向學生講出事實真相,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他 / 她便是「師」,否則他 / 她連人也不如。

就讓講「獨」作為判別真老師的標準吧!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梁天琦是香港的蘇格拉底

作為港大哲學、政治雙主修的畢業生,梁天琦理應前途一片光明。入中學做通識教師也好,入民建聯做社區主任也好,入政府做政務主任也好,至少不用天天受建制、泛民抹黑,亦不用落得被狗仔隊跟蹤、左報記者在太古站挑釁欺凌的下場。苦水喝盡,立法會參選不了,身上卻背負「參與暴動」、「煽動暴動」等罪名,前路茫茫,究竟為著什麼?「還不是為了對香港的愛」相信天琦會這樣回答。

香港很可憐。她很美,很可愛,就是沒有人願意與她長相廝守。人人都選擇做過客,享受夠了,便離開。天琦比其他香港人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只決定與香港廝守終身,而且押上自己的前途和誠信,爭取每個拯救香港的機會。林鄭嘲笑他「睜大眼講大話」,支持者擔心他找不到工作,他毫不在乎。因為在他眼中,守護好香港,讓土地上的人民繼續得享自由、平等、公正的待遇,比個人一切榮辱悲喜更加重要。這種無私為自己堅定的信念奮進的情操,正是蘇格拉底式的精神。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心一意探求真理,尋覓世上最有智慧的人。他在街頭跟人辯論,得不到絲毫利益,反而開罪了不少權貴、政客和辯士,惹來罵名。終於,他被雅典法庭以「敬拜邪神」和「教壞青年」兩項罪名判處死刑。蘇後來安然接受,不怨天,不尤人。

蘇格拉底大可以成為權貴、政客、辯士一分子,視歪理為真理。他亦可以聽從學生們的意見,逃獄避死。不過,他沒有。他信守真理,哪怕真理為自己帶來無窮苦難;他信守公正的司法程序,哪怕法官、陪審團 (由雅典公民組成) 一律敵視自己。

今天,大學教授們常常嚮往蘇格拉底的做人態度,可惜他們全非蘇格拉底!港大校委會事件,哪位大學教授站在學生一方?陳雲丟失教席,哪位大學教授仗義執言?真理、香港固然重要,不及一己身家性命、妻兒子女重要。天琦政治歷練容或不足,但此無損他是香港的蘇格拉底。唸哲學的人該當如此!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專制獨裁的古老帝國毋須存在

日前《經濟日報》網上版引述消息人士透露,習近平打算效法俄羅斯政治強人普京,在 10 年任期屆滿後繼續連任國家主席。按照中共以往慣例,國家主席每屆任期五年,最多可連任一屆。倘若消息屬實,習看來有意打破常規。而觀乎習反貪盟友王岐山很大機會留任,「七上八下」潛規則被廢,習要做中國的普京,絕對有可能。

習不惜把中共僅餘的制約安排摧毀,目的只有一個:獨攬大權,以避免自己日後遭政敵清算,「臨老唔過得世」。為了令自己不倒下,國內自由派刊物《南方周末》、《炎黃春秋》相繼受到整肅,「強力部門」越境執法亦已成為常態,現在還要明目張膽把「老人政治」復辟,試問中國民主化尚有什麼希望?「港獨」、「台獨」思潮怎能不熾烈?

種種跡象顯示,習近平正在將中共改造成專制獨裁的古老帝國。這個古老帝國,有其歷史淵源,近接明清,遠承秦漢。「強力部門」乃廿一世紀錦衣衛,殖民香港是秦始皇遷中原囚徒、罪犯入嶺南之延續,李波返港後替中共說好話與曾靜巡迴全國宣講雍正功德沒有兩樣。

中華帝國重臨世上,邊陲地域求救無門,誠然十分可悲。不過,切勿開心得太早,畢竟現代迥異於上古、中古,需要與西歐各文明國度接觸、交流。當古老帝國堅持用封閉陳舊的價值觀挑戰現存世界秩序,在羅馬噴水池洗腳、在紐約大賣盜版貨、宣稱某某地方自古以來屬於自己,終有一日玩火自焚,嚐盡苦果。

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不是發表「懲罰中國」論嗎?英女皇去年不是嘲諷習近平伉儷 "very rude" 嗎?新崛起的大國受不受歡迎,大家可想而知。

天堂沒有給林鄭位置

繼犯婦人 (范徐麗泰)、孽瘤 (葉劉) 後,香港出了個親共親到不得了的淋病 (林鄭) 司長,認真不幸至極!

這個時刻妄想天堂留了位給她的奴才,接連失言,先變身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說:「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再指桑罵槐:「一小撮人公然打著『港獨』旗幟,鼓吹香港要獨立的說法,甚至以此為平台競選成為立法會議員......現在每一日都有人『睜大眼講大話』,做不誠實的言行,為求進入立法會,所以我們不能在這些方面含糊」,矛頭直指梁天琦。

敢問司長,香港在秦朝時屬於百越,西漢時屬於南越國,它何來自古是中國領土?退一步,即使我們接受香港是秦漢的領土,秦漢就等於中國嗎?1949 年竊奪神州大陸的中共又代表中國嗎?恬不知恥,委實教人扼腕!

至於「一小撮人公然打著『港獨』旗幟」云云,對不起,港大有六成受訪學生支持「港獨」,全港則有 17.4%。民族黨陳浩天辦「港獨」集會,接近萬人參與。「港獨」已經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社會思潮,不好意思。

還有,「睜大眼講大話」應該用回淋病司長自己身上。口口聲聲要確保選舉依法、公平、公正,誰與 689 朋比為奸,幕後指使選舉主任做政見審查,篩選候選人?誰剝奪《基本法》賦予港人的選舉及被選舉權?賊喊捉賊,不如好好懺悔吧,天堂沒有給你位置!

「興中會」成立

1894 年 11 月 24 日,孫中山先生成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香港為總部。

早年經歷

孫中山先生 1866 年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名文,幼名帝象。他出生時,父親孫達成已經 53 歲,全靠長兄孫眉隻身赴美國檀香山謀生賺錢,孫家才得以擺脫窮困。

1872 年,孫入私塾接受童蒙教育,奠下堅實的國學基礎。期間,他認識了一位太平天國老兵馮爽觀。馮經常向孫講述太平天國事跡,提到太平天國不准婦女纏足、不准買賣奴婢等,竟與孫一直以來的想法相契,孫因而對太平天國產生好感。

1878 年 5 月,孫在長兄接濟下,與母親一同前赴檀香山。他於意奧蘭尼書院 (由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主持) 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大力吸收西學,且開始認識基督教。

1883 年夏天,孫因極度渴望成為基督徒,以及經常勸說在夏威夷工作的華僑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被孫眉斷絕資助,返回翠亨村。

回到家鄉,孫的反叛氣息依舊。他聯同友人陸皓東破壞村內的北帝廟神像,卒之為鄉人所不容。是年秋天,這位「中華的反叛者」來到充滿自由的香港,從此如魚得水。

就學香港

孫中山先生先入讀拔萃書室 (今拔萃男書院),在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 (Charles Hager) 面前受洗。1884 年初,孫轉往中央書院 (今皇仁書院) 就讀。礙於長兄急召自己回檀香山 (孫眉獲知弟弟成為基督徒後,試圖切斷孫與教會之關係,遂將他召回檀香山),孫被迫中途輟學。幸得喜嘉理博士介紹,孫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在那裡他認識了三合會地方首領 - 鄭士良 (鄭也是基督徒)。

1887 年,孫入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今香港大學醫學院) 習醫。孫毅然作出此決定,與香港氣氛較自由有關,他說:「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

在學一段日子,孫每趁有閒暇,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在中環歌賦街二十四號的「楊耀記」(楊鶴齡祖傳商店) 會面,議論中國時政,大談太平天國遺事,人稱「四大寇」。

1892 年 7 月,孫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港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孫未幾往澳門行醫,一度加入「少年中國」黨 (以改造中國為黨綱)。

投身革命

早於香港讀書時,孫中山先生已萌生反清排滿意識,立志推動革命,創建共和。不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毛澤東語),既然有利條件尚未出現,體制內改革始終比較可取,畢竟阻力相對地少。

適值中日爆發甲午戰爭,孫遂用 10 多天時間草擬《上李鴻章萬言書》,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作為「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可惜李鴻章拒絕和孫會面,孫衡量形勢,知道體制內改革不再有希望,於是一心一意投身革命事業。

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詞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1895 年 2 月 21 日,孫在香港與陳少白、楊鶴齡、尢列、陸皓東、鄭士良等人成立「興中會」總部,楊衢雲的「輔仁文社」亦合併其中。

總結

孫中山先生雖然有國學根柢,但他天生就是「中華的反叛者」,對華人陋習如賭博、婦女纏足等恨之入骨。加上在美國受西學和基督教薰陶,養成嚮往自由、不拜偶像的習慣,他終於不為中國所容,離鄉別井來到香港。換個角度看,香港從來是掙脫中國枷鎖的自由人的樂土。

香港在英國管治下,有思想、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四大寇」聚首一堂,大談革命,無所顧忌,令孫心志益堅,思想益進。尤其甚者,英人用心經營香港,令孫眼界大開。他於 1923 年港大公開演講中強調:「革命思想,從香港得來」,並非一時興起,乃由衷之言。

今時今日,不少抗爭者有道德潔癖,拒絕結交黑社會人士,對體制內改革一面倒擁護 / 否定。觀乎孫中山先生視鄭士良為知己好友,又在創辦「興中會」前先上書李鴻章,現實政治的視野,抗爭者應當學習。

1895 年 10 月,「興中會」策動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先生遭港府驅逐出境 (清廷向港府施壓),為期五年。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永續《基本法》」與「港獨」並行不悖

「港獨」支持者之所以要全盤否定《基本法》,主要原因是:

(a)《基本法》部份條文內容模糊不清及不合理;

(b)《基本法》自起草到制訂均未得到民意授權。

假如熱普城「永續《基本法》」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1) 中共尚未倒台前,用「永續《基本法》」作為一種語言策略,避免觸動北京敏感神經,同時開展民間對制憲的討論;

(2) 邀請全港市民參與增加、刪減、修改《基本法》條文,以所得出的共識更新《基本法》;

(3) 透過「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讓新《基本法》得到民意授權;

(4) 支爆 / 革命成功後,新《基本法》成為香港國憲法,從此永續。

程序 (2) 和 (3) 基本上已可令「港獨」支持者安心。至於《基本法》在支爆 / 革命成功後正名為「香港憲法」,筆者相信陳雲不會反對。

熱普城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在於:

(A) 選管主任會否再次出手篩選,令「五區總辭,變相公投」無法順利進行?

(B) 怎樣發動一場革命令得到民意授權的新《基本法》正式成為香港國憲法?

對於 (A),雙黃一陳的態度似乎十分樂觀,「港獨」支持者則認為「中國統治下,普選必然假」,「五區總辭,變相公投」很大機會在港共橫加阻攔下夭折。雙方在這裡其實分歧最大。

對於 (B),黃洋達曾多次表示,「熱血公民」是一個部落,成員遍佈各行各業。而「體育救港」、「熱血少年軍」訓練如火如荼,也似為日後革命做準備。熱普城並非全無應對之策。

「港獨」支持者純粹因《基本法》出於中共而堅持全盤否定,固屬不必,宜做足準備,以待革命時機來臨。熱普城方面,清楚說明「永續《基本法》」步驟,仔細交代增加、刪減、修改《基本法》條文由誰進行,亦非常重要,有助消除紛爭。

對比青年新政空談「香港民族,前途自決」,熱普城「永續《基本法》」未嘗不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特別留意毓民對民族黨陳浩天的鼓勵,陳浩天打算將「港獨」分子滲透至社會各階層 (包括政府機關),從下而上發動不流血革命 (即港共失去管治威信和地位,社會各界自力救濟,另組新政府)。依此而觀,「永續《基本法》」怎會是把不合理延續至千秋萬世?

姑娘,再見!

寫這篇長文,和我近日心情反覆不安有很大關係。遙想牟宗三先生當年,身心俱疲,有很多感慨,發而為文,遂成《五十自述》。我沒有牟生本事,但依樣劃葫蘆,排遣心中久久無法消去的情緒,似乎對我自己有益。於是,振筆草此,寫了三個多小時,算是將種種事和情交代了。

這篇文字將成為我的生命史構成一重要部份。 

-------------

還有十餘天的時間,馬姑娘就在趙小消失了。九月一日開始,趙小不再有馬姑娘。或許,某年某月某日,另一位馬姑娘會到趙小來,但那位馬姑娘已不是這位馬姑娘。從這個意義上講,謂趙小的馬姑娘已然逝去,亦未嘗不可。 

友人將走,無從挽留,唯有書寫若干腦海中的片段,以備日後回憶之用,順便抒發部份對人生的感慨。 

(一)  

我認識馬姑娘是在去年 10 月左右,那時候中文科黃老師要整理圖書館,將館內圖書按序排列,我於是在黃的介紹下認識馬姑娘。 

馬姑娘雖然有「姑娘」之名,卻無「姑娘」之實,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小學慣常會稱呼女社工為「姑娘」,馬姑娘未有修讀大學社工課程,純粹憑愛惜小朋友之心,擔負起「特殊教育助理」的職務。她曾表示不用稱呼她做「姑娘」,但直到現在,我還是喜歡「馬姑娘」前「馬姑娘」後稱呼她,想到 9 月要改口,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經過多次交談,我開始知道她是專門照顧一名六年級的女學生。那位女生很有趣,打人、不了解他人想法,卻又很喜歡幫助低年級同學。由於馬姑娘要貼身照顧她,我們很多時都是在放學後於圖書館才可交談幾句。 

剛入職時,我遭教學助理 Z 女士嫌棄,指責我凡事不主動,又常常做錯些什麼。我心想,我初入職,當然不知你們的運作,做錯有什麼大不了,我至少可以改正。內心滿腔鬱結,面對著圖書館裡排山倒海的藏書,有時不禁連聲悲嘆,打算辭職不幹。 

有一次,我將苦水吐給馬姑娘知曉,姑娘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覺得 Z 女士過份。Z 女士未幾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據說她知道我是中文大學畢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Z 女士的勢利與馬姑娘的無私仁慈恰好成一強烈對比。 

(二)  

我為人被動、慢熱,不太喜歡說話,加上學校裡不少人喜歡炫耀自己的學識、資歷,結果我成了「獨家村」,沒有人可以傾訴。 

英文教學助理 A 女士與我同級,人工亦相同,卻喜歡吹噓以前教中學如何風光,我跟她談得格格不入,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社工黃先生,教院助理教授,在趙小打半職,我和他可以談較高深的學術問題,大家都是中文大學出身,但一到了人生態度、私人感受,我就不願跟他說,他總是左一套 Carl Roger,右一套 irrational belief,我討厭這種學究氣。 

馬姑娘為人親切和藹,我也不知什麼,對著她,很自然就會說出我想講的說話來。尤其難得的是,她總是一貫正能量,說到悲慟處,她會主動安慰你。我自 2011 年喪母以來,基本上未曾接受過人細心安慰,很多苦是自己掯了算,不想別人知道。難得有一人對自己苦況有共鳴,安慰自己,我實在衷心感激。只是人在江湖,很多感謝說話不說出口罷了。 

印象之中,我好像跟她分享過石小校長問題、沙崙那位郭同學、油天 (海泓) 的做事風格等,那時我對趙小認識較淺,我真心覺得趙小的校風較自由,老師及校長較親力親為,少玩權力鬥爭。姑娘當時好像也認同「老師較友善」,但對於校長,她頗有微言,因為去年校長為了節省一個月薪金,7 月 31 日合約期滿後就沒有和她續約,直至 9 月才通知她。 

(三) 

今年農曆新年,馬姑娘教我包圖書。小弟不才,包得不太好,但她笑說:「已經包得好靚喇」。我看看她包的圖書,比我自身的工整多了,我知道姑娘是在安慰我。 

我們在圖書館工作時,會聆聽一些電台節目打發時間。真想不到比我少數年的她,竟然會是音樂情人「陰謀誠」的粉絲!校長譚詠麟還要是她的至愛。在今天到處都是韓流之下,願意聽舊歌的,可算是異數。學校一名主任聽到我在播放陳慧嫻<逝去的諾言>,大為驚訝:「呢首歌好多年前架喎,聽啲咁嘅老歌呀」,如斯心態,難怪要將十多年前的教學大綱和工作紙一律撕毀不留! 

(四) 

馬姑娘又和我分享她的戀愛經歷。提到沒有成就的男子應否拍拖?姑娘說:「拍拖唔一定要用錢,可以去下公園,行下博物館,甚至圖書館。」我冷笑,心想:「香港邊有女仔肯同你去行博物館、圖書館?」 

馬姑娘原本有一名很疼愛她的男朋友 A 先生,喜歡打機,卻愛纏在她身邊說悄悄話、求認同。情人節那天,A 先生送了一張自製的卡和 hand cream 給姑娘。姑娘嫌物品不太鄭重,更介意 A 先生無男子氣慨,卒之決定分手跟一個在美國做壽司的 B 先生開始。 

B 先生很闊綽,情人節送的是手錶,見家長又再送 Linda 巧克力禮盒。我說過喜歡吃 Linda 巧克力,姑娘於是送了幾顆給我,用精美袋子盛載,很窩心。不過,我同時知道,送禮這個人未必是姑娘真命天子。 

我嘗試從馬姑娘口中探聽 A、B 兩位先生優劣,得出「A 先生愛情至上,與他一起將成為白手興家的幸福兩小口子。B 先生事業為重,與他一起必不愁衣食,卻不一定有浪漫甜蜜回憶」的結論。姑娘似懂非懂,最後還是選擇了與 B 先生 Long D。近日姑娘說 B 先生講電話必問:「你今日學左邊啲英文生字?」,又說:「你第日過美國跟我,冇野做到,為生活,搬運都要做啦」,我聽了,知道當初估計無誤,目前情況甚至可能比我想像中差。 

人家的感情,無謂介入太多。我自問要提點的都提了。 

馬姑娘就是這樣一個可和我分享感情事的好同事。 

(五)  

今年七月對我和馬姑娘來說都是異常難忘的,由快樂到憤怒,由希望再到絕望,就好像坐過山車一樣,說不出的難熬。 

七月初,學校辦了個「中文故事演講比賽」,姑娘有份參與「西遊記」故事演出,乃首次粉墨登場,飾演觀音大士。還記得在教員室內,她誠意邀請我觀看她演出。我最後看了,做得很到位。上星期,我找回當日的照片重看,又親自走至漆黑的禮堂看著無人的表演台,「上次做得唔好,今次我會做好啲」,我幻想下年姑娘如果有機會表演,她應該會表現得更好,可惜一切都是我在幻想。 

女學生升中了,派到「皇」字頭的中學,和馬姑娘昇華為師姐妹。可是,女學生一走,學校就覺得姑娘無用武之地,派姑娘往觀塘派位中心招攬新來港學童。姑娘不願,痛哭,某主任拋出:「一係就留,一係就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接連七日,姑娘一人隻身前赴觀塘。我初時不知內情,一個星期六早上,姓「梁」的主任按耐不住,告訴給我聽,我才知姑娘受委屈。我勸姑娘將就應對,但已經太遲了,我做不到什麼。 

在我以往任職的學校,員工盡力完成不想完成的任務,理應得到嘉許,至少不被留難。很不幸,姑娘苦盡沒有甘來,反而是受到學校連番戲弄。 

學校限一個月內盤點圖書館所有藏書,姑娘二話不說和我合力完成,正在上位的 IT 哥哥反而揶揄姑娘偷懶。書盤點好了,某某老師「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要求我們將雜亂無章的書按序準確排好,姑娘亦無怨言,埋頭苦幹。 

最卑鄙是,某主任放風可讓姑娘來年轉職英文教學助理,月薪減至一萬,增至五日半工作。姑娘聽了,心裡本來有意思。我最記得我跟她說「我們來年未必會再見」,她笑著回答我:「可能下年我仲係度呢!」。誰料到一切盡是謊言,連面試機會也不給予。我很氣結,抑鬱難平,在面書上寫了很長一段 status,但又有何用?姑娘要走了,到荃灣一所小學做回老本行 - 圖書館管理。她本來是讀圖書館出身的。 

走是走定了,我們打算把握多些時間,談得一天是一天。怎料到暑假期間,主任們仍然喜歡指點江山,她被安排在 3/F 工作,我在校務處處理來年時間表。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今天我們再見的時候,我已不知說些什麼了。這個局面我一早預計到,只是沒想過來得那麼快。 

我感覺到,那份親切感在一分一分的消散,再也拿捏不住了。 

(六) 

我嘗試用種種哲學理論疏解我內心的痛苦、執著,什麼佛家「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什麼存在與虛無,但好像全起不到作用。每當我經過圖書館,蒼涼寂靜的氣氛就令我想起姑娘在說笑。進入教員室,我循例會看看她原來的位置。不料今天下班再看時,桌子已經不見了。 

我想哭,但年紀大了,再不能說哭就哭,只能忍泣。我太了解人生如何殘酷,我知道一切都無法回頭。今天姑娘提到與退休老師們聚會,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說話,老師們都沉默了。她又怪責一舊朋友多次「放飛機」。其實,除了沉默和放飛機,我們可以做什麼?絕交心有不忍,共同話題及親密又不如從前,唯有沉默和放飛機。不然可以怎樣? 

本乎理性,我如實告訴姑娘「我們第日不會再見」、「不會好似以前咁傾計」,但她越明白,我們其實越少機會再見。這是理性與個人情感的衝突,我飽受折騰,痛苦萬分。

我有時不明白,我過去一年默默苦幹,為何會捱出如此局面,面對如此痛苦?假如一切沒有改變,姑娘可以調回趙小圖書館,薪金多了,不是更好嗎?偏偏一切全部走錯了,走歪了,熟人漸漸走遠,獨留下一個不願接受改變的我。 

(七) 

我反覆思索,慢慢開始感受到因緣的偉大和恐怖。因緣能令彼此互不相識的人親密交談,也能無聲無息摧毀一對熟人的友誼。 

最令人無奈的是,任你付出幾多,努力過幾多,一切盡如手中取沙,一邊取一邊失去。我疲倦了,不想再記起,但又耿耿於懷。 

(八) 

面對一個熟人離開,我可以做些什麼呢?除了事事靠自己、工作時默言不語外,我想不到可以做些什麼。 

把握十餘天時間盡興談話是可以的,但姑娘自己也心知肚明,談了又有什麼意思?畢竟時間一到,大家各散東西,各有各忙,與其交談,不如無言。 

落得這個結局,沒有誰對誰錯,我只能說這是人生一不能逆轉之無奈,我現在信「眾生皆苦」了。 

(九)  

聽姑娘說,她有和趙小部份同學聯絡,但她同時說:「最初可能回兩句,跟住一句,最後只讀不回。慢慢斷易啲接受」。只讀不回很要命,我領教過,我替那班同學可悲。 

隨著讀書、時間的洗禮,我的腦袋記憶力衰退了好幾年。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事、古聖先賢,我固然記得。但是,現實發生過的人和事,我遺忘了很多。 

今次寫這篇文字,純粹為提醒自己,留下紀錄,並且排遣情感。一年過後,根據我以往的經驗,同事幾乎全數不會再見。馬姑娘應該也不會例外。 

但願來年再讀這篇文字時,我已能全面釋懷。莊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馬姑娘能放下名實不符的「姑娘」身份,做回擅長的圖書館工作,本應值得慶賀。她若能忘記了這間學校發生種種,擺脫鬱悶,重新上路,我何必苦纏打擾?自斟自酌好了。 

況且,善良的天使應該回歸天堂,趙小不是天堂,是地獄,我是凡夫俗子,苦應該由我們繼續受。姑娘既然是時候走了,就讓她安心離開吧!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港共自尋死路,我他媽的給你

正當港人以揶揄中國奧運選手為樂,連劉兆佳也要出聲:「長此下去,將不利一國兩制」,689 及其垃圾官僚竟然照舊在八月底安排中國金牌運動員訪港。港共刻意與民為敵,未知是否習近平的意思,但此舉無異於玩火自焚,則幾乎可以斷言!

港共大玩自殺式管治,結果導致一批又一批年青人對中國離心離德。香港大學最新一期《學苑》民調顯示,逾六成受訪學生贊成「港獨」,其中 31% 更支持發動武裝革命。《信報》前專欄作家練乙錚接受《立場新聞》專訪,明確指出「(香港) 不可以搞城市遊擊隊、拿住武器周圍同警察對抗,你無得同佢打」,但他同時說:「我前兩日喺街邊,有個阿伯問我係咪練生,我同佢傾咗廿分鐘。佢話,班細路講港獨,都唔係話咁戇居,只不過做唔做到係問題囉。」什麼迫使年青人趨向激進、老年人無懼禁忌呢?還不是港共「仇必仇到底」的好鬥態度。

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桀,厲行暴政,視人命如草芥。他曾自比太陽,發「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之偉論。當時人民憤憤不平,指罵太陽:「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你幾時去死,我與你一起死)。終於,隨著商湯起兵討伐,桀被放逐至南巢而死。

「仇必仇到底」、與民為敵不會有好下場,這是十分淺顯的歷史常識。倘若港共一意尋死,我們定必奉陪到底,借用「熱血公民」首領黃洋達的話:「如果你想要一條死路,我可以今日向你承諾,我他媽的給你!」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成語「青出於藍」出自《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唐代楊倞注解云:「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博學多聞而時刻反躬自省,人天生固有的才智和能力將遠超初出生時的狀態,猶如藍草經提煉後所生出的靛青比藍草本身的顏色更深。

「青出於藍」後來被人用作比喻弟子勝過老師 / 後輩勝過前輩。

民國初年,胡適撰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以西方邏輯方法講先秦諸子,替中國哲學開山。不料學生馮友蘭甫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完整的論述、同情的了解旋即贏得各界讚賞,《中國哲學史大綱》給比了下去。這件事乃「青出於藍」一上佳例子。

又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主張「理型論」,構想出一個人類感官經驗永遠無法觸及的理型世界,作為經驗世界的憑藉。亞里士多德不明白老師所言,另闢蹊徑,認為理型不過是人類建構出來的概念,與感官經驗密不可分。亞氏哲學終於較受後世歡迎 (因貼近常識),此也是「青出於藍」的註腳之一。

今時今日,香港的教育能否令學生「青出於藍」呢?在大學著重專才及職業培訓下,博學多聞、反躬自省已成絕響。中小學老師汲汲於安排學生參加奧數、朗誦、英語話劇等比賽,學生卻欠缺時間消化並改良所學。陳雲批評現在香港的教育是「虐待師生、奴化青少年的教育」,如斯境況,「青出於藍」從何說起?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香港國族形成,狼英最後一擊

08 年北京奧運,「欄王」劉翔因傷退賽,不少港人在電視機前大叫「可惜」。當年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亦達到頂峰,逾 51% 視自己為中國人。事隔八年,里約奧運,港人竟因中國連番錯過奪金機會而拍手稱興。孫揚遭澳洲泳手賀頓揶揄「他不過是個藥檢呈陽性的運動員」,港人紛紛站在澳洲一邊,恥笑中國游泳協會指責賀頓失當。中國被當作敵國看待,乃香港國族意識逐漸形成一個重要指標。

香港國族得以形成,689 無疑是始作俑者。

近日 689 開腔回應有港獨候選人被選管會取消參選資格事宜:「他們 (指選舉主任) 是不偏不倚,不受政治干預履行這些職責,並作出有關決定」、「這不是政府內一個人的決定,是每個區的參選人遞交表格後,由該區選舉主任作決定的」。

按照 689 於 2012 年矢口否認出動防暴隊而防暴隊卒之在 2014 年「雨革」出現的歷史往跡,大家應該不難了解回應的弦外之音:「選舉主任的判斷分明由我一男子決定,是政治干預,你奈得我何?」至於 689 為何要這樣做?這是為連任特首爭取籌碼。

689 弄得建制、非建制派神憎鬼厭,眾所周知。習近平並非蠢鈍如豬,下屆特首必須換個新面孔,中共內部很大可能已有共識。所以,財爺、曾主席才會一改舊調,表態有意參選。

問題是,689 會否主動下台?又收取 UGL 巨款無申報,又隱瞞大宅僭建,又於「雨革」叫前線開槍,又讓幼女梁頌欣享有特權......他甫下台,能不遭清算,安享晚年嗎?

要避免下場悲慘,唯一方法就是連任。如何能夠連任?具體政績既然欠奉,只好替習近平添煩添亂,催生「港獨」,再而向習承諾自己有足夠能力解「獨」,以博取習暫時不讓自己去職。

從香港獨立建國的角度看,689 歹心做好事,可憐香港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度、公務員恪守政治中立的傳統卻因此受到重挫。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勿以中共邪眼看世界

在中共眼裡,沒有自由人,只有經濟動物。人生在世,無非為了錢銀、女人,自主、尊嚴、理想值多少錢?故此,一旦有人寧死不屈,堅持自己信念,他們必定是「唔正常」、「癡左線」,歧視譴責不在話下,更要送往隔離,接受思想改造,「總之令佢做返個正常人」。

西方心理學有「控制狂」(control freak) 一詞,用來指涉試圖支配周遭一切事情的人。中共及其支持者,多少有「控制狂」傾向。他們無法向你解釋自己那一套何以「正常」,總之你這一套就是不對,是「癡線」。

香港部份人常常把「年青人梗係要受下氣啦」、「唔該你正常少少,有飯食有工做仲想點,理咁多政治野做咩?」掛在口邊,坦白說,他們和中共及其支持者沒有分別。

人有自由意志,理應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他人不得指指點點。密爾 (J. S. Mill) 說得好:「只有當個人的行為對他人構成傷害時,政府或社會才可以採用法律或輿論的方式強加干涉」。

不投身月入九千至一萬的奴才工作、關注時政以盡公民責任,對他人構成傷害麼?不然。與其汲汲於指責他人「唔正常」、「癡左線」,欲改造他人而後快,不如嘗試尊重每位自由人的選擇,勿以中共邪眼看世界!

從政改運動看英國人管治智慧

1894 年政改運動讓我們清楚看到英國人管治手段的高明。

遮打、昃臣等人擁有政治及經濟影響力,代表著整個歐籍人士社群。同時他們可透過上書 / 英國本地傳媒報導向倫敦施壓。倘若倫敦貿貿然對這群反對勢力予以嚴打,只會得不償失。相反,扶植另一具影響力的社群 (華人社群) 與之抗衡,一來可取得被扶植社群支持,二來可收壓抑歐籍人士社群之效。據此,倫敦擺出捍衛華人權益的姿態否決政改建議,實在比直接譴責政改建議奪權稍勝一籌。

除了擅用「拉一派,打一派」,英國人又懂得「蘿蔔與棍」的道理。歐籍人士要求政制改革之訴求被拒絕,但港府仍舊擴大行政吸納,增加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數目、委任商界代表進入行政局。棍子過後是蘿蔔,縱使尚感不滿,怨氣也必然消去大半。

徐承恩批評倫敦「如果賦予歐人代表權,變相鼓勵華人爭取同樣權利」想得太多,說:「這一場政制改革運動......運動的參與者大多對華人抱有種族偏見,他們只希望新的政制能讓西方人平等分享權力......大部份華人對政治改革並不熱心......」。不過,從殖民宗主角度看,倫敦擔憂華人仿傚歐籍人士爭取政治權利,有損香港繁榮穩定,危及殖民統治,這未嘗不是心思細密、有長遠管治思維的表現。

今時今日,中共拉攏「新香港人」對抗「舊香港人」、恃「香港有民主,中國會分裂」不准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雙普選,某程度上亦是師法英國,可惜「東施效顰」,「蘿蔔與棍」被「敵我矛盾」取代,反對派、頑固派要鬥爭到底,一個都不放過,中共山寨版殖民管治,乃目前香港一切禍亂之總根源!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政制改革運動

1894 年香港首次有呼聲要求政制改革。提出改革訴求的,乃一群英商。

十九世紀末,香港工業及金融業發展旺盛。德、俄兩國在東亞地區爭霸,致使英國不得不加強香港的防衛。德輔任內,倫敦曾向港府施壓,不理會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及庫務署反對,強行通過增加駐港英軍軍費開支。商界對這件事極之不滿,覺得加稅機會很大。他們因而希望藉著推動政改,分享多些管治權力,以保障自己不受壓榨。

鼠疫爆發後,香港經濟大不如前,港府入不敷支。未幾,港元隨白銀價格貶值。為了應付嚴峻的財政危機,港府決定向倫敦借款二十萬英磅。可是,此舉同時加劇商界對加稅的憂慮。

高馬可指出:「在各英國殖民地中,自治程度如此低的就只有香港......許多歐籍人認為,自己有份建設這個殖民地,理應在管治方面有更多參與。」終於,韋赫 (渣打銀行大班)、遮打爵士 (九龍倉及置地創辦人)、昃臣 (匯豐銀行大班) 等人組成「政制改革協會」(Constitutional Reform Association),向倫敦陳情,爭取:

(1) 非官守議員佔立法局多數;

(2) 非官守議員全部由英籍居民普選產生;

(3) 設置一個由英商主導的董事局管理的市政自治機構。

倫敦政府最後以「香港已成為華人社會,而非英國人社會。華人定居於此,是這個殖民地繁榮的主要因素。所以,任何排除華人的代議制度都不應被批准」(殖民地大臣里彭勳爵語) 為理由,否決政改提議。立法局繼續維持由官守議員主導,再委任非官守議員的做法。

平情而論,英商發起政改運動,無非是想在公費運用上擁有多一點決定權,阻止港府增加開支。換句話說,政改運動一開始就是洋人社群爭取自身政治權利、捍衛切身利益的運動,與華人無干。

倫敦政府質疑政改提議旨在建立一個排除華人的代議制度,完全誤解英商初心。當然,倫敦政府這樣說,更多是砌詞狡辯。其畏懼一旦順從英商要求,華人會乘機爭取同樣權利,遂假裝捍衛華人權益,否決政改提議,將苗頭消滅。

政改運動雖然失敗收場,港府卻擴大了行政吸納制度。立法局新增兩位非官守議員,其中一位正是華人領袖韋玉 (韋寶珊)。1896 年 7 月,港督威廉‧羅便臣又委任商界代表遮打爵士和貝伊榮 (怡和洋行大班) 進入行政局。

97 主權移交後,香港再次有呼聲要求政制改革。和前殖民宗主類似,中共不允許港人民主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原因是:一旦香港有民主,大陸 13 億人就會乘機爭取同樣權利,中國會即時瓦解,中華民族陷入苦難之中。不過,和前殖民宗主迥異,中共並未善用行政吸納制度疏導民怨,只知反覆箝制、打壓。港人緬懷英治時代,痛恨中共殖民,絕非偶然。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3.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香港國民不當奴隸

五位被選管會取消參選資格的候選人,在添馬公園舉行集會,聲討港共政權。梁天琦於台上表示,今天的香港已是一個獨裁社會,我們面對獨裁社會,只需做一件事 - 革命。陳國強則有感而發,指不少「傘兵」當選區議員後,只求連任,不再堅持抗爭。

政治形勢一天天惡化,投降跪下者卻越來越多,這是香港的不幸,也見五位「分離主義」者難能可貴。

有人或許會問:「香港是否真的到了非搞革命不可?大家不是仍舊返工放工玩 Pokémon Go 嗎?」

深奧道理不說,近日一名網民因在面書發表「嘩!我好 X 驚呀,X 你老母羅應祺 (羅為新界西選舉主任)!」、「掟磚頭又好,掟石頭又好,掟炸彈都好,都已經有晒心理準備」等言論,被黑警用「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罪」拘捕。現在連講說話宣洩情緒都犯法,簽署了擁護《基本法》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聲明又被質疑欠缺真心誠意,如斯境況,根本與蘇共「格別烏」、明太祖置錦衣衛肆意逮捕異見分子沒有兩樣。香港淪落至此,還不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非搞革命不可?

況且,如中出羊子所言,大家是在返「月入九千至一萬的閪工」,屋租佔了整份糧一半,更要被老闆頤指氣使,活得像奴隸般悲慘。玩 Pokémon Go 某程度上是吸食精神鴉片,用虛擬世界的滿足感遮掩現實種種失意、絕望。有工返有 Pokémon Go 玩就代表香港繁榮穩定?真相剛好相反。

我們爭取香港獨立自主,除了是要防止這座城邦倒退成極權專制國度外,亦希望借此擺脫奴隸遭遇,重拾光明未來,「要錢有錢,要地有地,要女人有女人」。

不要將「港獨」想得那麼清高,魯迅說:「中國人是很容易變成奴隸的,而且變成了奴隸還萬分喜歡」,我們不願當奴隸,所以不做中國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東漢末年,諸葛亮一直隱居於南陽,潛心鑽研天下大勢,「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自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他才把苦思多年的《隆中對》獻上,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儘管荊州不久落入東吳手中、劉備於白帝城託孤後鬱鬱而終、後主劉禪親小人遠賢臣,諸葛亮始終堅持「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尤有進者,他不畏險阻,毅然北伐,以圖復興漢室。雖「出師未捷身先死」,其卻成為後世中國知識分子之楷模!

諸葛亮一生正好示範了何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說話來自《孟子‧盡心上》,原文如下:「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知識分子未獲人賞識、遭逢困厄時,決不見利忘義,放棄一己之人格,與世俗同流合污,謂之「窮則獨善其身」。相反,知識分子能夠有機會一展自身的才華和抱負,其亦不違逆仁義而行,只會令天下萬民蒙受得益,謂之「達則兼善天下」。

宋明諸儒,高舉理學,著重心性之教,看似偏向「窮則獨善其身」,忽略了「達則兼善天下」。不過,誠如余英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指出,「轉向『內聖』主要是為『外王』的實現作準備的......『外王』首先必須建立在『內聖』的基礎之上」。加上朱子主張與金人開戰、王陽明曾擒獲寧王朱宸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仍為宋明儒者所信守,此層斷無疑問。

今天陳雲在立會選舉落敗後宣告退隱,毓民則集中精力經營「普羅政治學苑」做政治啟蒙工作,這也屬於「窮則獨善其身」。

可惜港共高官、泛民建制諸君依然戀棧權位,葬送香港人利益,香港沉淪失救,豈是無因!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雨革」後期,搶攻龍和道當晚,有前線義士手持自製盾牌,面無懼色凝望為數眾多的黑警。他們其中一句話令我動容:「痛苦只係一時,勝利最後會屬於我地。」何以他們有大勇氣對抗已經瘋狂的國家機器?這並非出於自然情感之盲動,而是深切反省思慮的結果。他們認為傀儡政權打壓港人確實做錯了。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解作自我反省,「縮」有理直之意,經過多次反思而於心無愧,縱使面對千軍萬馬,也勇往直前,毫不畏懼。此句用來形容龍和道義士們的心境,可謂再適合不過。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充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人之所以在心安理得後變得無畏無懼,乃因為正當的道理能變化氣質,所謂「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有別於一般所謂霸氣,純粹由義理所生。欠缺義理,「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消散。故此,人要終身不怯懦,必須時刻反省,與義理偕行。

文革期間,新儒學大師梁漱溟曾不怕批鬥,為孔子大聲疾呼,與「批林批孔」唱反調。無獨有偶,自由主義哲學家殷海光亦曾在台灣戒嚴時發表政論文章批判國民黨施政,遭國府連番打壓,寧死不屈。一個重視傳統,一個強調西化,彼此卻殊途同歸,同有知識分子的風骨,孟子千百年前留下一句話,對後世影響深遠,不是有目共睹嗎?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請用選票表態否定港共政權

9 月立法會選舉雖然是一個假選舉,卻給予港人機會表態否定港共獨裁政權。

港共 1997 年建政,並未獲得民意授權 (前途談判無香港代表參與),談不上有什麼管治合法性。2003 年「七一大遊行」以後,港共淪為中共傀儡,開始實行一連串殖民滅港政策,可惜當時港人仍沒有公開表態不承認港共政權。時至今日,港共明目張膽違反《基本法》第 39 條,肆意踐踏聯合國《人權公約》中「人人均享有公平被選舉權」。連基本政治權利也快將被剝奪,法治社會蕩然無存,港人實在有必要對港共極權本身作一次斬釘截鐵的否定。

「泛民」把 9 月立法會選舉定位為「狼英」去留的公投,這是愚不可及。建制派內部不是充斥大量「倒梁」呼聲麼?難道 689 還有連任可能?9 月立法會選舉要作為一次有意義的公投,它只需聚焦於一個議題上 -「港共獨裁政權應否被廢除?」倘若激進本土派 (熱普城、青年新政) 得到相當數目的票,此變相是向港共下戰書,正式表示港人不再承認這個政權。有了一定民意基礎,他朝義士與「差佬」、解放軍周旋,就是弔民伐罪,而非造反作亂。

梁天琦新東補選取得六萬六千多票,港共旋即停止譴責「暴徒」,改用懷柔慰撫。今天陳浩天、賴綺雯等的支持者若能對熱普城較為保守的「公投制憲」主張、青年新政欠缺前線抗爭經驗的弱點予以寬容,一致投票表態反對港共獨裁統治,港共稍作收斂亦未可知。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港共造就新激進派與街頭抗爭

選管會封殺梁天琦、陳浩天、中出羊子、陳國強、賴綺雯參選,原本是要為議會激進聲音「封頂」(即議會內最激進之主張僅限於「全民制憲」、「永續基本法」),卻意外地劃出全新激進派。今時今日,激進派已不再指社記人力熱普城,而是指一眾主張「港獨」及「歸英」的新面孔,這全靠港共推波助瀾!

港共破天荒對立會參選人進行政見審查,無非是「睇死」激進派及其支持者不會「搞革命」。梁天琦答得妙:「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新界東、新界西傾向「港獨」的選民因選舉主任的主觀判斷而無從投票,變相被剝奪選舉權,這不是獨裁麼?又陳浩天、賴綺雯等人幾經艱辛才收集到足夠提名,現在選管會竟強行阻止他們入閘,變相剝奪他們參選權,這不是獨裁麼?毛澤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獨裁接二連三襲來,港人實在沒有坐以待斃之理。

女王 Kylie 很喜歡說一句話:「中國管治下,普選必然假」。9 月立法會選舉是一場由中共幕後操縱、充滿篩選的不公平選舉,此乃彰彰明甚,誠如女王所預料。目前「港獨」及「歸英」支持者基本上只有一個選擇:投票給候選人中政見最激進者,以宣示對港共極度不滿。接著,就應該密鑼緊鼓,做好體制外抗爭的準備。筆者敢斷言,往後數年,議會將名存實亡,街頭才是香港重燃希望的主要戰場。

熱血公民近期展開「熱血少年軍」計劃及舉行「體育救港」活動,頗具先見之明。至於青年新政,雖然游蕙禎、黃俊傑、梁頌恒相繼獲得參選資格,但侃侃而談「捍衛香港民族」、「香港人一齊贏」始終無助抵擋中共赤化,予人「新泛民」的感覺。「如何發起具體有效的抗爭行動?」這個問題,他們必須認真回答。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里仁》。

一部《論語》千頭萬緒,無非是想教人辨個義利。能根據「義」來行事者,謂之「君子」;僅追逐「利」來過活者,謂之「小人」。

「義」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正義、公義。「利」則有別於墨子「興天下之大利」的「利」,不是指社會上大多數人最大利益,而是指一己私利。

漢儒董仲舒有云:「正其誼不謀其利」。「誼」通「義」,全句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匡扶正義,並非為了謀取一己之利益。南宋時,朱子刻意將此句與「明其道不計其功」列於《白鹿洞書院學規》之中,尊稱為「處事之要」,由此可知義利之辨歷兩漢、三國六朝、隋唐五代至兩宋,依舊被知識分子重視。

於學問見解上與朱子水火不容的陸九淵,因在白鹿洞書院開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令朱子和在場學生大為感動,熱淚盈眶。朱子後來不計前嫌,命人將演講內容刻在石碑上。朱陸得以暫泯恩仇,亦與雙方共同認可義利之辨的重要有關。

人生在世,不能不積極求生存,要求生存,就必須認識哪些人、事、物對自己有利,哪些人、事、物對自己不利。這是正常不過的。然而,人世間是否只由眾人之私利所構成?孟子給了一個反例:「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毫無疑問,世上有很多唯利是圖的小人,本乎公義而行者難免落泊潦倒,但落泊潦倒無礙內心坦誠舒暢,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能在清苦生活中自得其樂,關鍵是他本乎公義而行,不會算計這樣算計那樣。

今天身處權力中心的人,又有多少尋覓得孔顏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