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雨傘革命」的幅射作用:對台灣「九合一選舉」的影響

台灣「九合一選舉」(全名為「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於上月底 (11 月 29 日) 正式結束。一如外界所料,國民黨慘敗收場。在極有可能影響 2016 年總統大選的「六都選舉」(「六都」主要指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園六個直轄市) 中,國民黨只有朱立倫於新北市當選,其餘五都盡數失守。即使向來是國民黨主要根據地的台北市,亦由獨立候選人柯文哲擊敗連戰的兒子連勝文當選。縣市長選舉方面,國民黨僅贏得 5 縣,這與選前國民黨坐擁 11 縣形成一強烈的反差。

關於國民黨大敗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國民黨出不到政治明星,有人怪責連勝文的「富二代」背景,也有人追咎馬英九的施政失當 (馬英九因此辭去黨主席的職務)。不過,香港流行一個講法:國民黨之所以大敗,乃由於台灣人看見「雨傘革命」下香港人的遭遇,他們不想今日的香港變成明日的台灣,他們於是合力不投票給親共的「國民黨」,致使國民黨大敗。這不禁令人反思香港的「雨傘革命」有否對台灣產生幅射作用。

事實上,根據香港電台的新聞訪問,有台南選民表示,他們之所以特別珍惜手中的一票、決定坐高鐵到台北投票,乃由於看見香港人的「雨傘革命」,他們說:「你看香港,他們爭真普選都爭得那麼辛苦,都還爭不到,那我覺得我幸福吧,應該好好珍惜它。」,正是明證。另外,柯文哲本來欠缺競選義工,但在 928 港共政府向金鐘示威群眾施放 87 枚催淚彈以後,柯文哲的競選義工人數大幅增加。這皆反映「雨傘革命」令台灣群眾產生抗共情緒,繼而影響「國民黨」的選情。

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當初提出「一國兩制」,本是為了日後台灣的和平統一。後來,「一國兩制」沒有用在台灣身上,卻輾轉用到香港主權移交的問題上。鄧小平所看中的,正是香港對台灣有著「輻射作用」,可作為導引台灣回歸的「示範單位」。不料三十年過去,香港對台灣仍然有著「幅射作用」,卻不是導引台灣回歸,而是導引台灣走向獨立。這只怕出乎鄧小平意料之外。

香港的「雨傘革命」即將結束,台灣的民進黨卻因此有機會問鼎總統寶座。面對港、台兩地本土意識日益高漲,中共打算從容面對,只怕並不容易。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痛定思痛,作好準備,光復我城

隨著金鐘佔領區於 12 月 11 日被差佬清場,延續了七十多天的「雨傘革命」正式結束。儘管銅鑼灣佔領區仍有不少佔領人士聚集,但這已是強弩之末,無力回天了。近日,主流媒體紛紛展開「後佔領時代」的討論。姑勿論他們的講法是否恰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多數香港人心目中,「雨傘革命」已經死了!作為香港本土自救運動的「革命」已經壽終正寢,香港日後將往何處去?香港人未來的前途、命運又將如何?這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又綜觀整場革命運動,何以其日漸失卻當初的活力、生命力?港人將來再起抗爭,他們宜採取哪一種抗爭方式?本文現在嘗試對上述問題作一解答。

可以預見的香港未來 (一):香港族群的覆滅

「後佔領時代」的香港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應回歸「雨傘革命」的本質說起。

誠如我過往一直強調,「雨傘革命」不只是一場表達「我要真普選」訴求 / 爭取真普選的政治抗爭運動,它根本上是一場「香港本土自救運動」!它的出現,不只由於 831 人大「落閘」,更源自中共政權對香港人的高度猜疑、不信任,繼而誅滅。我們甚至可以說,「雨傘革命」期間,香港人爭取立法會、行政長官雙普選是「外表」,捍衛自身僅餘的生存空間才是「實質」。

可惜的是,「雨傘革命」持續多日,參與者始終未能看透革命的本相。加上泛民的「和理非非」、社運人士的「篤灰」、「大台」的內鬥,「雨傘革命」逐漸失去了運動的焦點。焦點既失,預期目標自然達不到。

反觀港共政權,其由始至終已定性佔領行動為「違法」,變相要肅清香港人一切自救呼聲,以協助「阿爺」完成清洗「舊香港人」 (香港土生土長、操純正粵語的人),安插「新香港人」(內地南來、以國語為母語、操「半咸淡」粵語的人) 的大計劃。 689 為了確保過程萬無一失,更不惜賭上香港警隊三十多年的良好聲譽、「禿鷹」的官運、主流傳媒 (主要是 tvb ) 的新聞中立。其堅決要置香港人於死地的邪魔心態,可說是一往無前,從無退讓。

「革命」一路走來,689 時而發「『年青人無法向上流動』是佔領持續的主因」,時而發「一旦有了真普選,政府的政策將會向貧窮人口傾斜」,但他始終未有軟化其心志。其甚至將「金鐘會戰」的受傷學生一律視為旺角佔領區的衝擊者,對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的無限期絕食更是予以冷嘲熱諷,毫不體恤學生的苦心。今天,「雨傘革命」已死,香港人未來的前路將會如何,不是再清楚不過嗎?

早於金鐘清場當日,「熱血公民」的黃洋達、「學生前線」的鄭同學、「人民力量」的蘇浩、「社民連」的黃浩銘已因「非法集結」等罪名被差佬拘捕。其中,黃洋達因被中共官媒抹黑為佔領運動的組織及策劃者,竟被控 59 條「非法集結」罪。這顯然是古代羅織成罪的摹本!是「秋後算賬」的第一波!

尤有進者,689 於 12 月 7 日公開表示,希望香港的青年能夠多到前海和香港以外其他地方看看,為自己開發多些符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機會。他又指香港人不能夠把自己的視野局限在香港以內,並表示前海提供優惠條件,吸引香港企業前來發展現代服務業,目前已有 1000 家香港企業在前海落戶。689 的言辭揭示出兩個大方向:

第一,香港的經濟地位將由前海取代。

第二,香港年青人在香港經濟日益萎靡下,被迫離港尋找工作機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激烈競爭,且有家歸不得 (所謂「到其他地方看看,開發符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機會」,純為美化修飾之辭,不足為信)。

這全然是賣港的行徑。香港人未來的下場,是何等的悲慘!何等的痛苦!

加上 689 早前聲稱放寬內地人來港人數,香港本土將被「蝗蟲」進一步吞噬,此乃了無可疑。

簡單總結一句,「雨傘革命」的結束,正是香港人這一族群被中共滅亡的開始!我們即將遇上二戰時猶太人、近年西藏人的遭遇,其慘烈程度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滅族在即,過往港英時代留下的制度、核心價值自然逃不掉被宰殺、扭曲的命運。

事實上,當法庭批准禁制令開始,香港的司法獨立已經名存實亡。司法機構只是港共政權的「幫凶」而已。立法會方面,在建制派、功能組別全力護航下,港共政府所有做法幾乎全不受監督、約束,立法機關的制衡功能宣告失效。而「雨傘革命」進行期間,不少新聞工作者被差佬阻礙拍攝及毒打,「不誠實使用電腦罪」等「莫須有」罪名亦派上用場以逮捕抗爭者,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不再。未來的香港,將會出現一個港共極權統治 (totalitarian rule) 的局面,屆時香港人能夠做的,除了被人搶劫而不敢報案、被人輪姦而不敢哭訴、被人殺害而不敢反抗外,就只有一個選擇:「武裝起義」。

可以預見的香港未來 (二):全面的「武裝起義」

未來的香港,由於「體制內改革」 (如議會抗爭)、溫和式的「體制外抗爭」(指傳統的和平示威形式) 已經行不通,激進的「體制外抗爭」必然成為社會的常態。激進的「體制外抗爭」即是「武裝起義」。

其實,早於「雨傘革命」後期,「武裝起義」的根芽已然萌發,只是未能茁壯成長而已。

所謂「武裝起義」中的「武裝」,不一定是指鎗炮,其可以泛指一般的攻擊 / 防禦性武器。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軍喜歡以鋤頭、犁耙作為武器,這固然是「武裝」的一種形式。今天的佔領人士喜歡以自製方盾抵擋差佬的警棍,這也是「武裝」的一種形式。

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雨傘革命」中佔領者所使用的武裝,大多屬於防禦型 (如方盾、護腕、頭盔),頗有墨家「非攻」之風。這與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示威人士的慣常做法迥然不同 (古今中外的革命者、示威人士經常使用帶有攻擊性的武裝,如汽油彈等,以對當權者施以強大的管治壓力)。

不過,即使如此,雙學、泛民、佔中三子依然對較為勇武的抗爭者予以批評、打擊。「學生前線」被迫成立,提出「以武制暴」的主張,卻被黃之鋒、泛民等人大力反對,曲高和寡。金鐘佔領區最後被和平清場,旺角「鳩嗚」的聲盛亦日衰一日,這都是「武裝起義」的根芽被阻遏、窐塞,未能全面成長的表現。

隨著「雨傘革命」宣告落幕,香港人今後正式面對港共的極權統治,「武裝起義」勢必成為香港人避免族群滅絕的唯一出路。於此,我想特別強調以下兩點:

(1) 參與起義的人不宜只用防禦性武裝,其應配備一定數量的攻擊性武裝。

(2) 參與起義的人不用介意人家的批評、刻意爭取「非暴力」市民的支持。

只有這樣,「武裝起義」才有成功的機會,香港人才有得救的希望。

補充一點,和「雨傘革命」被命名為「革命」不同,日後香港人的武裝鬥爭行動更適合被命名為「起義」,原因很簡單:「革命」較為著重政治體制之改革。「雨傘革命」的目標剛好在於爭取落實有公民提名的真普選,其因此是一場「革命」。港人日後的鬥爭則不然,它的目標更清晰是推翻 689 政府,為香港本土人士爭取生存空間。這完全不涉及政治體制之改革,反與中國古代之「民變」、「起義」性質類似。

前車可鑑:「雨傘革命」失去活力、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雨傘革命」由當初生意盎然,發展至後來暮氣沉沉,這並非完全無因由可尋。今嘗試略為析述,以供日後抗爭者鑑戒。

A. 泛民、佔中三子、社運「老鬼」(又名「左膠」) 的騎劫與破壞

回想雙學衝入「公民廣場」當晚,香港的泛民主派、佔中三子、社運「老鬼」幾乎銷聲匿跡。只有懷著良知的香港市民,連夜拿著牛奶 (當初以為牛奶可沖洗胡椒噴霧)、口罩、雨傘等物資,到「公民廣場」門外聲援。「雨傘革命」以「沒有領導,只有群眾」為特色,肇始於此。

翌日早上,佔中三子前往聲援雙學。就新聞片段顯示,部份群眾早已對三子遲遲不發動佔中深感不滿。當日凌晨,戴耀廷於雙學的「命運自主」台上宣佈提前「佔中」,不少群眾直視此舉為騎劫雙學成果的無恥行徑,轉身離開。「社民連」長毛一度跪下求群眾不要走,未見成效。幸得「熱血公民」一眾義士於海富中心對出設置街站,招納從「公民廣場」附近離開 / 無法進入「公民廣場」的群眾,「雨傘革命」才於 928 有足夠的人流發動。我們可以說,佔中三子由「雨傘革命」展開的前夕已經是扮演著破壞運動、騎劫運動的角色。

928 日晚上 7 時,港共政權向手無寸鐵的示威者施放 87 枚催淚彈。同一時間,有傳解放軍早已穿上香港警察的制服,奉命前往金鐘,開鎗射殺金鐘示威者。而觀乎當晚地鐵停駛金鐘站、後來坊間流傳習近平阻止 689 開鎗鎮壓等,當晚金鐘形勢的岌岌可危確是實情。面對這一局面,佔中三子、陳淑莊等人竟勸籲示威者盡快離開,變相終止「佔中」運動。幸得群眾良心自發,堅決不走,佔領街道,「雨傘革命」才得以在金鐘展開。「雨傘革命」的成功誕生,正好反襯出佔中三子、泛民「有破壞,無建設」。

後來,金鐘的示威者有一支「另闢蹊徑」,殺出旺角朗豪坊,建立旺角佔領區,與金鐘佔領區形成「犄角之勢」。不久,銅鑼灣、尖沙咀亦有人佔領街道。「雨傘革命」最具生命力的時間,正是這個時候。

然而,隨著「雨傘革命」遍地開花,佔中三子、泛民開始搶著收割成果。戴耀廷親身至各佔領區宣告「公民抗命」遍地開花,泛民主派及社運「老鬼」亦開始在金鐘佔領區設立「大台」、樹立黨旗、成立「糾察隊」。尤其甚者,他們把傳統的廣場運動的抗爭形式、「失敗主義」、「悲情至上主義」引入金鐘,這變相削減金鐘佔領區的機動性、戰鬥力。金鐘由前線的血戰之地變成文化藝術展覽場,金鐘的佔領者樂於高唱「海闊天空」、細味紅酒、高談羅爾斯、康德,卻對勇武衝擊不敢興趣,甚至予以敵視。這都是佔中三子、泛民主派、社運「老鬼」的「拿手好戲」。可惜的是,作為「雨傘革命」急先鋒的雙學,竟與佔中三子、泛民主派、社運「老鬼」過從甚密,不曾對其做法予以救正,「雨傘革命」由是漸告衰竭。

金鐘佔領區既被「弱化」,旺角被迫成為「雨傘革命」的主戰場 (尖沙咀於佔領不久被清場,銅鑼灣佔領區規模較少,向來被主流媒體忽略)。旺角的佔領人士雖然勇武,有一往無前的決心,但他們經常被主流傳媒抹黑為「暴徒」,佔中三子、泛民主派、社運「老鬼」卻一句公道說話也不講,甚至落井下石 (如「篤灰」)。旺角佔領區被差佬清場,金鐘「大台」依舊夜夜笙歌,甚至呼籲人們前往金鐘聲援。旺角終於失守了,轉化成流動的「鳩嗚」,「鳩嗚」雖不乏攻擊力,但「雨傘革命」於 928 所立下的規模消失了。「雨傘革命」之死,佔中三子、泛民主派、社運「老鬼」必須負責,這是十分清楚的。

B. 只知「政治道德」,毫無「政治智慧」

「雨傘革命」缺乏生命力的另一原因,在於:參與者只知有「政治道德」,卻不知有「政治智慧」。

所謂「政治智慧」,主要是指:對各種抗爭方式的部署、臨場戰術的運用等。它基本上是中性的,而且以達到抗爭目標為最終目的,故它又是「工具理性」的一種。

綜觀「雨傘革命」的發展過程,佔領者多認為政府有責任聆聽市民的訴求、差佬有責任一同爭取真普選、抗爭運動應該體現民主理性的精神,他們卻不知如何懲治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如何向已經淪為政治工具的差佬還以顏色、抗爭運動向來得不到大多數人支持的道理。結果,他們用了很多抗爭方法,但始終是「藥石亂投」,徒勞無功。

舉例言之,黃之鋒利用無限期絕食以感召政府和市民,這本來是一個不錯的做法,但問題是它出現於「金鐘會戰」後,這就有趣了。「絕食」變相淪為「升級不遂的降格哀求」行為,這固然不能令鐵石心腸的港共政權回心轉意,反招來冷血「港豬」的嘲諷、恥笑。學民絕食者「吃力不討好」,正是誤用抗爭策略所造成。

又「金鐘會戰」期間,前線學生採取攻佔龍和道的做法,卻不知龍和道地勢平坦,易攻難守,差佬可從四面八方前來增援,加上後方拒絕向前線供應物資 (此乃打「陣地戰」一大忌),終致大敗收場,受傷者眾。這也是不懂戰術運用的表現。

至於旺角被清場,金鐘不乘機「圍魏救趙」,包圍政總,以致貽誤戰機,更是缺乏「政治智慧」一顯明例子。

「政治智慧」其實並不高深,備見於中國歷代的戰爭、起義之中。只是佔領者或有政治潔癖,或不願承認自己正在從事著戰爭、起義,往往對「政治智慧」避而不談。「雨傘革命」的敗死,焉無來由 (當然,佔領人士只重政治道德亦有原因。他們仍然一昧眷戀著港英政府的開明、負責,以及西方的公正合理觀念。他們始終不相信這一切已經事過境遷,全不適用於今天的香港)!

C. 主流傳媒肆意歪曲,大部份香港人仍舊醉生夢死

以上主要是從佔領者、佔領行動本身尋找「雨傘革命」的死因。除此之外,主流傳媒的扭曲報道、大多數香港人的冷眼旁觀亦是「雨傘革命」步入死亡的主因。

傳統的電視、報章如 tvb、atv、明報、東方日報等,無不把佔領人士的自衛行為描繪成有心衝擊差佬防線的暴徒所為。儘管「暗角打鑊」一事的片段出自 tvb 前線的良心記者,但 tvb 新聞整體而言無疑是親政府的、支持差佬執法的。在主流傳媒大幅歪曲下,香港人耳濡目染,其自然對佔領運動日益冷淡,乃至反感。

又大部份香港人仍只著緊家中的妻兒子女,以及手頭上的工作,不曾感受到中共帶給香港的壓力。部份居住於中西區一帶的香港人,更是在職場上位高權重,生活富足,移民完全不成問題。他們因而不重視什麼對民主的追求、對生存空間的爭取,反而譴責佔領者堵路不當,支持差佬嚴厲執法。適逢「雨傘革命」旨在感召大多數香港人、使大多數香港人覺醒,利用龐大群眾作為運動持續的後盾,「神女有心,襄王無夢」,「雨傘革命」自然無法繼續進行。

較為可取的抗爭方式

如上文所言,「武裝起義」必然成為香港日後抗爭方式的常態。不過,透過對「雨傘革命」失敗的反省,將來的抗爭更應具備下列的特色:

第一,它必須與泛民、社運「老鬼」、佔中三子切割,而由一群新生組織、新生世代發動、帶領。雙學除非有所轉型,走上更勇武、更進取的路線,否則將來的抗爭不需要他們。

第二,它不能再訴諸廣大香港市民支持 (「訴諸廣大香港市民支持」無疑投石入海,毫無掀起波濤的作用),也不能再以知識精英、文化人士為骨幹。它只需要勇武的行動人士,哪怕這些人是黑社會、低下層的屠狗輩。

第三,它需要一部份人思考各種政治策略、戰術運用 (不是「政治道德」上的爭論),形成所謂「智庫」組織。另外,它需要一些新媒體以合理化自身的行為。

第四,它將有限度地不復信守「自由」、「平等」、「基本人權」等價值,而標舉中國春秋時代的復仇精神、戰爭時期的道德觀 (如勇於殺敵、寧死不降等)。

另外,礙於香港與大陸接壤,不易防守,抗爭者應當密切注意國際局勢的變化 (特別是中英關係的惡化、中國內部的政治及經濟不穩),必要時援引他國勢力 (如英國及英聯邦諸國) 入境,制港共於死地。只要港共一死,香港得到國際大國的軍事、經濟庇護,中共即使仍於北方苟延殘喘,但這已對香港無關痛癢了。香港屆時要選擇城邦自治、獨立,還是回歸英國,大可透過全民公投決定。即使全民公投不被允許舉行,香港人能擺脫中共的實質殖民、滅族,這多少是一件好事吧!

總結

「雨傘革命」雖然走向衰亡,但它並未灰飛煙滅。近日,黃洋達、戴耀廷先後預言香港將會走向暴動 (我稱之為「武裝起義」),這都是極為恰當、合理的推測。暴動 (「武裝起義」) 或許就是「雨傘革命」的終極形態,只是不知何時正式爆發而已。

如無意外,銅鑼灣明天早上將被差佬清場。在這個「革命已逝,起義未至」的時間,各位有心人實在不宜只知懷緬「夏愨村」,而應該痛定思痛,調整步伐,作好準備以完成即將來臨的「光復我城」的大業。

還是那一句,我相信:香港不會淪陷!香港會戰勝歸來!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迫於無奈的決定:論「學生前線」成立

12 月 6 日晚上,新學生組織「學生前線」正式成立。根據有關成員於面書發表的宣言顯示,「學生前線」成立的原因有三:

(1) 對警方於 12 月 1 日晚上使用過分武力 (如出動專門對付恐怖份子的速龍隊血腥鎮壓示威者) 感到忍無可忍。

(2) 為一班站在前線,曾經被虐打、被拘捕,但卻被忽略的學生發聲。

(3) 讓香港市民清楚知道在前線有一群傘下不退、當仁不讓、決不退場的學生。

宣言特別提到「這班學生由於不屬於雙學的體系」,他們因而「得不到支援,亦沒有傳媒及其他外界的關注」,又說「泛民極速割蓆,我們心痛」。「學生前線」對雙學、泛民的不滿、反感,溢於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前線」的專頁成立不過 20 小時,其已經得到超過 8,400 個「讚好」。雙學失去了一部份群眾的支持,這似乎是鐵一般的事實,不容否認。

何以雙學會失去前線學生、部份群眾的支持呢?除了其盲目篤信「和理非非」的行事準則、經常鼓吹「失敗主義」外,更多是因為他們置前線學生的安危於不顧,以及對前線學生的勇武行為予以詆譭。而這一切又和他們過於親近「泛民主派」、社運「老鬼」(又名「左膠」) 有關。

隨著「雨傘革命」即將劃上句號、金鐘清場在即,要求雙學改變以往作風、做法已經不再可能 (涉及觀念的轉變往往需要長時間),「建立新組織以號召群眾」於是成為前線學生唯一的出路。適逢群眾早已對雙學、泛民的「和平抗爭」感到絕望,他們於是大舉支持主張勇武抗爭、較為「進取」的前線學生。8,400 個「讚好」於短時間內出現,並非沒有原因。

從某個角度看,「學生前線」承繼著孔門弟子的勇武精神。清代學者顏習齋曾指出:

孔門無事之時,弓矢、劍佩不去於身也,武舞幹戚不離於學也!身為司寇,墮三都,會夾谷,無不尚武事也。子路戰於衛,冉、樊戰於齊,其餘諸賢氣象皆可想也。(《存學編卷二》)

不過,在一個正常的政治生態裡,學生從來不應該站在前線,更不應該是衝擊者。胡適之因此說:

在變態的社會國家裏面,政府太卑劣腐敗了,國民又沒有正式的糾正機關 (如代表民意的國會之類),那時候,干預政治的運動一定是從青年的學生界發生的。我們這樣承認學生干政的運動為「變態的社會裏不得已的事」…… (<我們對於學生的希望>)

今天的香港,學生反成為最前線的衝擊者。港共政權之卑劣、腐敗、變態,不是甚為清楚、明白嗎?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論香港的「本土派」

隨著中共加緊對香港「赤化」,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日益高漲。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嘗試審視一下香港「本土派」的三大主流,並論及我所歸宗的「本土派」。

城邦自治,捍衛本土:陳雲的「城邦論」主張

香港學者陳雲於 2011 年出版《香港城邦論》,首次提出「香港城邦自治」的主張。

有關陳氏看法的梗概,可參考吳叡人<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 (收錄於《香港民族論》一書) 以下一段文字:

陳氏將香港 (與新加坡等) 作為殖民地貿易港市的歷史連結到現代主權國家體系興起前的古典 / 中世紀城邦國家與歐陸自由市的傳統之上,發明 (invented) 了一個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現代「殖民城邦」的城邦系譜,從而將古典城邦與自由市才擁有的自治傳統順帶挪用 (appropriated) 到事實上缺乏自治傳統的城市殖民地香港之上,以這個想像的城邦自治傳統作為香港自治的論據。換言之,香港自治的正當性基礎不是香港民族的自決權,而是香港城邦的歷史與其固有的自治特質。在這個歷史論證之上,陳氏再將原本被公民共和主義視為共和政體存在前提或存續條件的公民德行 (civic virtues) 轉化為界定香港認同的判準,於是「香港人」或「香港市民」成為一種基於價值而非血緣而形成的政治範疇。

陳雲宣稱他的主張是一種現實政治 (realpolitik) 的論證,因為他不支持香港獨立,而且他的香港自治目的在於防衛與保護香港固有的自治與主體性,不在挑戰中國主權或介入中國政治。他之拒絕使用民族主義概念,應該也是出於現實主義之考量,因為如此勢將與中國民族主義,尤其是官方民族主義直接衝突,風險過高。

大體而言,陳雲認為九七主權移交前的香港與歐洲民族國家興起前的城邦無異。而歐洲的古典城邦大多具有自治傳統,香港因此應該享有「高度自治」(不是中共所認為的那種)。

他又指出,由於香港處於中、美等帝國的夾縫之間,「港獨」將會令香港付上沉重的國防開支,亦令香港有機會被中共、美國名正言順地殖民 (見《香港城邦論 II :光復本土》),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他不主張香港獨立,而只強調保持香港的「高度自治」。

陳雲後來進一步提出「華夏邦聯」的構想,與「城邦論」雙軌並行 (此即是《香港城邦論 II :光復本土》的主軸)。所謂「華夏邦聯」,主要是由香港、澳門、台灣 (指已經獨立的「台灣共和國」)、中國 (「中華民國」重返大陸後建立的政權) 組成。這些地區共同承襲著華夏傳統的文化、風俗,其子民同為華夏之遺民,它們因而有締結成邦聯的共同基礎,並有責任將華夏文化帶返中國大陸。不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建立「華夏邦聯」,先決條件仍是香港之不被中共侵蝕,陳雲由是確立「香港城邦自治」的優先性。

陳雲的講法,其實並不激進。他既不是全面要求「港獨」,也不是要將所有內地人逐出香港、排擠內地人。他只是針對中共對香港「高度自治」的嚴重威脅,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無奈的是,香港的左翼社運人士、國際主義的支持者 (如梁國雄、左翼廿一) 並未虛心了解整套城邦論述。他們只懂得斷章取義,利用書中片言隻語,批評陳雲鼓吹法西斯、種族歧視。然而,這何嘗損得陳氏觀點分毫?隨著時日的推移,陳雲的講法益見有理,這更反映左翼社運人士、國際主義的支持者當初的批評是無知的。

據黃洋達的分析,「香港城邦自治」的主張已是屬於「中間溫和派」的路線。更進一步的立場即是「香港獨立」。這亦是香港「本土派」的另一支主流。

民族自決,香港獨立:學苑的《香港民族論》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於八十年代原本主張「民主回歸」,屬於「大中華派」。可是,到了二零一三年,學苑卻改變了政治立場,轉為主張「香港獨立」(簡稱「港獨」),其背後所持的理據,即是「公民民族論」。

所謂「公民民族論」,有別於「人種民族論」。後者創始於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強調以血緣、膚色、語言等客觀固定元素的同一性辨識「自己人」與「他者」。前者則創始於法國。法國人勒南 (Ernest Renan) 於<民族是什麼>一文中說:「人不是他說的語言和所隸屬的種族和宗教的奴隸;川岳走勢等地理特徵更不能框定他的根本屬性」。「公民民族論」重申維繫一個民族的關鍵因素在於所謂「核心價值」,以及一種彼此契合的共同一起生活的願望,這正是它不同於「人種民族論」的地方。

學苑的同學援引「公民民族論」,指出「黑眼睛,黃皮膚」不足以使香港人成為中國人。相反,香港過去的流行音樂、電視、電影文化,以及主權移交後香港人奮力抗爭的集體記憶,這一切才是香港人之所以為香港人的精髓所在。香港人儼然成一民族。而根據《聯合國憲章》、《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所有民族皆具有自決政治命運的權利。香港由是有一正當的理由透過公投選擇獨立建國。

除了學苑的同學,前任《信報》總編輯練乙錚、著名作家李怡皆不約而同支持「港獨」。「港獨」屬於香港「本土派」的第二大主流,了無可疑。

懷緬舊日,回歸英國:「本土派」中的「歸英派」

香港「本土派」最後一支主流主張「回歸英國」。

和「城邦派」、「港獨派」不同,「歸英派」沒有很深入的理論建構,卻具有很高度的行動力。他們的成員當中,有經歷過港英政府管治者,但更多是九十年代出生、成長的年輕人,對舊日英屬香港的種種優點、特色趨之若鶩,欣羨不已。

儘管他們的抗爭行動出自單純的對港英時期的美好想像,他們對港英的留戀 / 愛好之情卻是真摯的、熱切的、澎湃的。在他們眼中,「香港本土權益的保存」固然是目的,但缺少了「英國軍事、外交介入」、「香港回歸英國 / 成為英聯邦國家之一」,以上目的終究難以實現。換言之,他們相信,「英國軍事、外交介入」、「香港回歸英國 / 成為英聯邦國家之一」是香港本土權益得以保存的唯一手段。

「歸英派」主要活躍於面書上的群組、網上各論壇。而他們率先於七一遊行中高舉港英時代的龍獅香港旗 (有別於經「城邦派」修改的龍獅旗,旗中有代表英國的「米」字符號),可謂代表著香港本土浪潮的先聲。

我所歸宗的「本土派」:「本土派」的第四種可能

就我個人而言,我頗認同陳雲「香港等同於歐洲的古典城邦」的主張。然而,我對他「不接受港獨」、主張「建立華夏邦聯」的看法不敢苟同,故我並不完全歸宗於「城邦派」。

陳雲指「港獨」會令香港人承擔沉重的國防開支。稍一不慎,「港獨」更會令香港正式淪為中共、美國的殖民地。這些推論固然有理,但問題是:面對中共的死不放手,香港人若不爭「港獨」,而只汲汲於維持《基本法》所承諾的「高度自治」,中共會自願將其魔爪移走嗎?根本不會!香港之危局依舊存在!爭取「港獨」不一定成功,甚至有「叫價太高」之嫌,但叫價高總比叫價低好,至少香港人可借此向中共展示出強硬姿態之餘,亦能站在更優越的位置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何樂而不為?

況且,誠如李啟迪 (二零一三年學苑專題編輯) 指出,「港獨」未嘗不可為香港帶來一些好處。他說:

現在大多數香港人都認為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代價極其高昂,並不划算。只要完整現在一國兩制之下的自治便足夠了。沒錯,香港現時享有基本法保障下的高度自治,擁有自己的政府、領土、議會、貨幣和獨立的經濟體,國防和外交則交由中國負責。看似是最好的條件,因為有香港人想要的自治,也不用花費在國家安全上。但正如自治只是「高度」,特首要由北京任命,制定政策也要「搞好內交」。經濟政策和移民政策處處受制外人,令香港無法施行以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中港矛盾漸增。建立一個獨立國家,最重要的獲益,就是主權。若香港成為主權國家,意味着香港政府享有不受其他國家侵犯,排他性的政治權力。其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權力將不受其他政府的挑戰。這好處真的太多了。首先,憲法可以重新由香港人自行制訂,任何政府架構或選舉機制,只要符合大多數香港人的意願,即能落實。司法上,終審法院再不用受制於「人大釋法」。在居留權問題上,國家有公民和非公民之分。從此香港則不再需要無限制接收內地單程證移民,而可以設立移民條件,如先發出暫住證,再經過幾年時間才淮許移民歸化成為香港人。

在國際的政治舞台上,香港的分量即由現在的夾心準成員升格成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員,與二百多個國家平起平坐,發展平等互利的外交關係。猶記得三年前馬尼拉人質事件,曾蔭權致電菲律賓總統亞基諾三世不獲接聽,稱市長不應與總統交涉。結果再經由中國外交部再向菲律賓交涉時,已經錯過救援人質的最佳時機。當香港成為主權國家後,就再不會成為國際孤兒,因為自己就能夠在國際社會上捍衛自身的利益......(<香港是否應有民族自決的權利>)

如是,「港獨」有什麼不值得接受?

至於我反對「建立華夏邦聯」,乃源於我洞察到華夏文化 (主要是儒家文化) 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有一不可化解的矛盾、衝突在。港、澳、台等地欲走上「現代化」 (即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其必不能植根於華夏文化,而應該「全盤西化」。以下我嘗試略作解釋。

以自由為例。

西方的自由與「基本權利」相通。而人的「基本權利」之所以被保障及不可被侵犯,乃源於西方肯認「人對自己生活方式、價值觀的選取及揀擇本身具有極高的意義,乃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份」。西方因而不會用有形 / 無形的壓力阻遏人從事、選擇非道德 / 不道德的生活方式,而認為人有「吸食大麻的自由」、「嘗試同性戀的自由」等,只要其實踐此自由時不會侵犯到他人即可 (此乃 J.S.Mill 的 Harm Principle)。

然而,華夏文化開出的自由缺乏「容許人從事、選擇非道德 / 不道德的生活方式」這一面向。

儒家《論》《孟》一直強調道德主體之建立。其要接受自由 /「基本權利」需被保障及不可被侵犯,自由 /「基本權利」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育、彰顯道德主體」的功能,用簡單的話說,即是要助長人一己之修德。可是,問題是,自由 /「基本權利」不一定有這樣的功能,言論自由可以容許鼓吹吸食大麻的言論、結社自由亦可以是體現於成立 UFO 學會與研究 UFO 上。如是,儒家要麼不復捍衛自由 /「基本權利」,要麼修改西方自由 /「基本權利」的具體內容。在現代化浪潮下,自由 /「基本權利」不能不被捍衛,儒家只能選取「修改」一路。但是,一經修改,此自由即無法「讓人過上不同的生活方式 (包括不道德、非道德的生活方式),從而進行選擇」,其亦不肯認個人選擇的第一優先性。自由失去其自身可貴之本質,由此可知華夏文化不足以和西方的自由接合無隔。

再就民主看。

西方的民主包含兩大要素:(1) 理性、互動的公共討論 (public discourse) (2) 設有憲法限制統治者的權力。西方人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開始,將人視為一「理性的存在」,以別於禽獸。加上基督教強調「原罪」、「所有人皆是上帝的兒女」,西方人由是可以虛心聆聽別人的見解,從而修正、改變自己的觀點,建立良好的、互動的討論傳統,為民主社會奠下基石。又西方自霍布斯 (Thomas Hobbes) 提出「社會契約論」後,「國家之出現及其合法性源於人民的同意」成為人們的共識,他們因而要求限制掌權者使用權力的範圍,為被統治者留有不被干涉的空間,憲法由是出現。

可是,反觀華夏,儒家心學強調「先立乎其大者」、「六經皆我注腳」,這很容易令人墮入「以一己之見為是」,忽視他人提出的觀點 (試觀莊子對孟子之批評、明末王學的「狂禪」現象,可知此言非虛)。新儒家學者牟宗三雖曾提出「良知的自我坎陷」說,以使道德本心下降為一認知理性心靈,從而使理性、互動的公共討論成為可能。但是,良知坎陷的箇中原委、曲折,牟宗三並未將之展開。加上,從經驗世界的人事看,越有「捨我其誰」的道德傲氣者,其越易趨於堅持己見、固執自守,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 / 將別人的意見曲解成自己一早已經提及的觀點。儒家的心學傳統開不出理性、互動的公共討論,只可開出針鋒相對的口舌之爭,事甚明白。

又儒家提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同時,也相信統治者具有自省改過的能力,不復於政治制度上限制統治者的權力,以為這樣做對統治者不公平,轉而利用老師的循循善誘匡正統治者的作為。這亦令憲法沒有出現的可能。

華夏文化於當今之世只造成對自由的歪曲、對民主的放棄。陳雲卻偏偏建議香港利用傳統的華夏文化,與同屬華夏遺民地區的台灣、澳門等結成「華夏邦聯」,垂範亞洲,置「香港必須步入現代化 (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這一客觀事實於不顧。我由是不能完全同意陳雲的講法。

至於「港獨派」,其所提出的「公民民族論」論證,我認為極具說服力,可以接受。「城邦論」與之配合,可謂相得益彰。不過,「港獨派」必須認真思考以下問題:獨立後的香港,能否在不同大國的夾縫中圖存?能夠的話,如何可能?於此,「港獨派」其實可與「歸英派」結合,互為表裡。大家試想,一旦香港獨立,而英國決定收回香港 / 香港順利加入英聯邦,其不就是可以在不同大國的夾縫中圖存,而又不會淪為一殖民地嗎 (香港回歸英國只會令香港成為一名義上的「殖民地」,不會成為真正的被壓迫的「殖民地」)?「歸英派」與「港獨派」結合也有好處,其理論建構欠奉的一面至少得以補充。

經過上述剖析,「本土派」的第四種可能已然浮現,這亦是我所歸宗者。大概而言,第四種可能的「本土派」主張:

1. 香港等同於歐洲的古典城邦。

2. 香港人是一個民族。他們因此有自決命運的權利,選擇「港獨」與否。

3. 香港必須「全盤西化」以適應現代化步伐,華夏文化無助於香港現代化 (不過,這不表示華夏文化應被禁絕。其仍可作為一人生的參考、指南)。

4. 香港透過回歸英國 / 成為英聯邦之一員,以圖存於中、美、日等大國之間。其最終目的在於維持、保障香港本土族群的基本權益。

總結

香港政策研究所民意調查中心最新發表的報告顯示,參與「雨傘革命」的佔領人士當中,超過 30.8% 的人認同「城邦自治」,不認同的僅得 6.2% 。至於「港獨」,有 24.6% 的人表示支持,只有 7.7% 不認同。

香港本土自治 / 獨立的浪潮,今天已成燎原之勢,日後形勢將如何發展,確實令人期待!

[參考書籍]

1. 二零一三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香港民族論》。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天明前的長夜:「雨傘革命」「升級」以後

經過六十多天的佔領,「雨傘革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以下我們嘗試先概述一下旺角、金鐘近日的情況,再而就著個別的議題進行若干探討。

(一) 「雨傘革命」的進一步「升級」:「鳩嗚革命」與「金鐘會戰」

旺角方面,隨著差佬於 11 月 26 日協助執達吏執行禁制令,清除介乎通菜街至砵蘭街一段的亞皆老街西行線的障礙物,「旺角佔領區」變相被清場。聚集於旺角的佔領人士當晚發動「旺角會戰」,先後在砵蘭街、山東街、豉油街一帶發難,與差佬進行激烈的戰鬥。期間,差佬一度用警棍毒打示威者,並施放「催淚水劑」,一名 now 電視工程人員更被差佬懷疑襲警而被捕。戰鬥歷時多個小時,佔領人士最後雖然無法取回固定的佔領地,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佔領人士憑藉其聰明機智,竟於翌日晚上「化被動為主動」,將固守一隅的「陣地戰」提高成具有高度運動性的「遊擊戰」,以響應 689 呼籲大家「鳩嗚」(「購物」的國語讀音) 為名,在旺角不同街道進行「流動佔領」。礙於香港法律未有禁止市民於街道上行走,差佬無執法的借口。差佬特意上前拘捕佔領人士,反激發起其他佔領人士同心協力「搶奪同胞」。數晚過後,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於一個電視節目中表示,佔領人士這樣做是在竄法律的灰色地帶,以摧毀香港一些植根已久的價值,其語氣中之無奈,正好反映「鳩嗚革命」在戰術上的成功,其已令得差佬疲於奔命。

旺角令「雨傘革命」進化為「鳩嗚革命」,金鐘方面亦不遑多讓。學聯秘書長周永康於 11 月 29 日晚上在金鐘「大台」宣佈,佔領行動將在 30 日晚上「升級」,呼籲參與者帶同頭盔、雨傘等防護裝備到場。30 日晚上九時左右,「學聯」公佈「升級」行動為:包圍政府總部。前線一批佔領者早已在龍和道展開衝擊,全盛之時,龍和道四條行車線全被佔領人士佔領,時為十一、二時前後。進入深夜,由於差佬佈防嚴密,加上他們又使用警棍、胡椒噴霧、催淚水劑對付防禦裝備嚴重不足的學生,不少學生被打至頭破血流。傷者漸多,形勢自然逆轉。到了清晨時分,龍和道幾乎全被清空,佔領人士退回大本營夏慤道,但差佬依然不斷追擊。金鐘佔領區後來雖仍力保不失,但多少元氣大傷。周永康下午坦然承認,昨晚的包圍行動只是某程度上成功,整體上卻是失敗。不過,從昨晚佔領者手持紙板盾牌、義無反顧向前衝的勇武表現看,我個人覺得他們已經是十分了不起,與旺角的義士可相比擬 (請記緊,這些是學生!)。

(二) 「陣地戰」與「游擊戰」(即「運動戰」):「鳩嗚革命」稍有成效的關鍵

「鳩嗚革命」之所以有成效,全在於它能針對警方之守勢,予以竄擾。

中共開國祖師毛澤東曾根據過往與國民黨對抗的革命經驗,提煉出紅軍游擊戰術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差佬進駐各街道,這明顯是一「敵駐」的狀況。一旦發生衝擊,其只能堅守陣地,即採取所謂「陣地戰」的方式 (事實上,六十多日來佔領者亦不自覺地採用了這種方式)。仗賴有手鎗、優良的體能及紀律訓練,差佬打「陣地戰」是合適的。不過,「陣地戰」有三大缺點:

(1) 缺乏靈動性,駐守陣地的人容易因長期留守而身心疲憊。

(2) 面對龐大的敵軍兵力,「陣地戰」往往帶來大規模的死傷。

(3) 一旦被敵方切斷糧食補給,陣地會因孤立而失守。

佔領人士以「鳩嗚」為名,連續多晚至各街道擾攘、「光顧」,與差佬玩「捉迷藏」,這一來令早已疲累不堪的差佬更加辛苦,二來佔領者買盡了差佬想吃的食物,這亦間接減損差佬的糧食,影響他們的鬥志。佔領人士數目雖然不多,但勝在能牽制差佬,使之左右受縛,這顯然是利用「我擾」來應對「敵駐」,是以「游擊戰」來對付「陣地戰」。

加上佔領人士於差佬衝前時即自行散去,明日再戰。差佬人數疏落,其即再度集結、擾攘。這完全是「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體現。

毛澤東的經驗之談,佔領人士全數融會貫通,配合香港法律的空隙,差佬手足無措、建制派意興闌珊,主因在此。

至於「金鐘會戰」的慘敗,原因在於:佔領者未有恪守「游擊戰」的原則,而選擇了以「陣地戰」對「陣地戰」。

「金鐘會戰」事先張揚,這已令差佬於添馬公園、龍和道等地區佈下重兵,以逸待勞。加上他們本來擅長「陣地戰」,而金鐘佔領者大多是學生,裝備不足。儘管旺角也有派人到場支援 (甚至可能是前線主力),建設盾陣,築起路障,但這已失卻靈活、運動之色彩,而淪為一次級的「陣地戰」規模。以硬碰硬,訓練充足、武備精良、戰意高昂的一方必然獲勝。是故,金鐘佔領者節節敗退,傷者無數,差佬拍掌道賀,出手挑釁,一副「勝利者」的姿態,這背後未嘗沒有原因。

類似的情況其實出現過在中國近代史。且說國軍第五次圍剿中共蘇區時,由於中共國際派的王明、博古 (又名秦邦憲) 等人同意蘇聯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認為游擊戰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改採「常規戰」和「陣地戰」與國軍對抗,致使紅軍損兵折將,連根據地也保不住。共黨最後需要進行「戰略轉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錯用戰爭方式。

見古知今,金鐘的不幸,正好突顯「游擊戰」(「運動戰」) 對當前革命運動的重要。

(三) 雖然失敗了,但卻打出了「國格」:「金鐘會戰」的意義

「金鐘會戰」雖然代價高而效果低,但它未嘗沒有其內在的意義。至少,它展示出香港人士的「國格」。

許倬雲於《追尋現代中國》一書的<序>中指出,八年抗戰打出中國人的一個「國格」。所謂「國格」,不是由戰爭的成敗決定,而是由參與戰爭者的心態、行為表現展示的。

我們試觀昨晚龍和道佔領者的士氣高昂、守望相助、不顧一切向前衝,這是何等的勇武!何等的令人引以為傲!他們是真正的戰士,是勇武的典範,即使他們最後失敗了。

「國格」乃一個國家賴以建立的柱石。佔領人士藉「金鐘會戰」打出香港人勇武、不屈、堅毅的「國格」,這多少有助香港日後的自立自主。據此,「金鐘會戰」實不值得我們大肆批評、非難 (當然,有關「學聯」不予前線支援、欠缺周詳計劃等,則另作別論)。

(四) 向「賣弄悲情」、「失敗主義」說不,認清港共「法西斯」本質

「金鐘會戰」失敗,泛民、雙學紛紛強調另覓可行出路,黃之鋒更發起絕食行動,希望港共回心轉意。他們似乎未能接受港共的「法西斯」本質,而只知一昧投向「賣弄悲情」、「失敗主義」的懷抱。

但問題是,「賣弄悲情」、「失敗主義」有助爭取真普選嗎?不能!對港共的「法西斯」本質視而不見,它就不傷害你嗎?不能!

經過三十多年的遊行、示威、燭光悼念,民主回歸依然夢碎,八三一「落閘」,中共屠夫性格依舊,「賣弄悲情」、「失敗主義」根本已被證明無用!又差佬昨天早上一度聲言要強姦女示威者,且對負傷的示威者報以譏笑、侮辱的掌聲,這根本是軍國日本的皇軍所為。九七回歸,這是假象,香港是淪陷、被吞併 (annex)!你以為可以「眼不見為淨」?當香港出現「731部隊」、「集中營」時,你要反抗已經太遲了。

所以,「賣弄悲情」、「失敗主義」根本不需要,和談亦已路絕。接下來的,應該是有計劃地組織一波又一波的暴力抗爭行動。

當然,我同意周、岑兩位同學所言,很多人尚未有進行暴力抗爭的物質條件、心理準備,但現在未有不代表將來沒有,我們難道不可以自己創造麼?況且事已至此,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麼 (試想你的女朋友、妹妹日後有可能被死差佬輪姦,你父親、弟弟會被死差佬毒打至死,你於心何忍)?

(五) 總結

勞思光《歷史之懲罰》曾言,過往數代人所作的錯誤行為,其惡果日後必須為一代的人所共同承受,這些惡果稱之為「歷史的債務」。

今天在金鐘、旺角的佔領者,他們多少是用傷痕、鮮血來償還「歷史的債務」。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不希望老子一語成讖,但願天公重新抖擻,不要讓血洗香港每一寸土地。

我相信,終有一天,香港會戰勝歸來!